|
立秋后 目前,已经过了立秋,高温湿热减弱,天气开始变凉。市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早晚将逐渐变得凉快,中午却仍较热,昼夜温差大,在这种季节里,气温的快速变化和气压的改变,中老年人的各种慢性病开始频发。多家医院的医生表示,在这样的季节里,要谨防泌尿系结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失眠等。 泌尿系结石、心血管疾病 秋冬季节是泌尿系结石的高发期。每年立秋节气过后,医院内前来诊疗结石病的患者不断增多。据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介绍,人体在长期饮水不足的情况下,内部循环系统容易出现有机物、矿物质的积淀,阻碍内体循环功能,从而使人体内某些器官无法正常运转,造成人体机制的健康损害——这就是结石病形成的原因。 此外,天气干燥,结石病患者很容易发生急性肾绞痛,因此在这样的季节里,结石病患者切勿大意,应及早到专业医院进行有效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患者谨防血压升高,因为夏秋交替时节,气温忽上忽下,这种交替的冷热更会引发多种心脏疾病,而血压升高是重要诱因之一——冷环境下,血管会收缩;而热环境下,人体水分流失较多,导致血管有效循环量减少,增加卒中的发生率。 更容易失眠 相比往年,今年立秋后的时节,天气仍比较热,而适宜睡眠的室内温度应该是15℃-24℃。立秋后温度高会使人体代谢旺盛,睡不踏实。另外,温度高会导致室内微生物处于活跃状态,对健康不利。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室内温度过高容易引起胸闷,进而影响睡眠。 此外,睡眠不足会造成胸闷、心悸、血压不稳定,周围血管收缩扩展障碍,消化系统表现为便秘、腹部闷胀,运动系统表现为肌肉紧张、头痛和腰痛。情绪控制能力减低,容易生气或者不开心。 所以,立秋之后,空调温度调至适当,床头放一杯清水,随时补充水分。晚间气温将有所降低,可适量加大活动量,以保证睡眠质量。 糖尿病 立秋过后,天气变得干燥,早晚温差大,正是糖尿病多种并发症皮肤病、眼病、心血管等的高发期,糖友要及时做好准备,控制好血糖水平。 首先,重视血糖监测。每天需要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血糖三个指标,尤其是餐后血糖可以对糖友的饮食配比和进食方式起到指导作用。 其次,多补充水分。秋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很大程度上跟缺水有关,缺水不仅造成眼病和皮肤病变,也使糖友血液的流速滞缓,容易造成心肌梗塞等心脏病变。所以糖友们要按时补水,不要等到有渴感了才想起喝水。 再次,饮食宜粗淡。糖尿病人的饮食宜粗不宜精、宜淡不宜咸。秋季糖友宜多补充一些豆类和新鲜蔬菜,玉米须、山药、莲子等不仅有秋季养生的功效,对降糖也有一定帮助。 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