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人文潍坊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人文潍坊

第02,03版
人文潍坊

第04版
人文潍坊
 
标题导航
质优价廉,寨子布行销全国
把握商机,开展汇兑融巨资
2018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质优价廉,寨子布行销全国
  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内再现“半屋”织布情景。
  姜士昌的印章。





  茧绸和寨子布,是昌邑绸布业发展繁盛的两大内容支撑,这两种产品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市场上并驾齐驱,共同展示着昌邑丝绸的品质。

小村庄推出大“布”头
  柳疃镇姜家寨村在清代时叫寨里庄,附近的村民习惯喊它“寨子”。据说村子边原有一条大沟,早年是潍河故道,安危攸关,故而村名有“寨”字,取祈福征祥之意。寨里庄处于德州至莱州通道上的潍河渡口,有几家船户靠使船为生,因过往客人多,村里开有客店。
  嘉庆末年,姜士昌在村里开了间“松柏堂”棉布店,布是当地织的小土布,质地结实。布贩子们用手推车运到北京城去卖,由于质量好,价格便宜,很受欢迎,成为颇有名头的“寨子布”。后来,姜士昌的二儿子姜振彩在北京坐庄开起了“常春泰”布庄,从松柏堂把布运到北京常春泰,批发兼零售。
  那时坐庄的商号和布贩子们都很诚信,受资金所限,布贩子们要进购大批量的布,商号可以赊账,布贩子也很讲信用,从松柏堂先拿货,卖完了再来取货时缴纳上次的货款,彼此信赖,互相依存,这也使得寨子布不但畅销北京,连张家口、内蒙一带的布商也到常春泰购运,寨子布很快行销全国。当时在北京的绸布店,除了“阜盛茂”主要批发茧绸外,其他商号基本是同时销售茧绸和寨子布。
  松柏堂原来只从柳疃附近各村收购寨子布,随着在北京出货量的增加,便扩大到昌南的密城集和大章集坐庄收买,经过加工染色后,用铁瓦大车直接发往北京。松柏堂的营业范围继续扩大,大章村的进士高鹏飞向县衙提出建议,将密城的四九集布市移到大章集,五天一集变两集,集市频繁使得寨子布的收购更为集中。
  
布庄兼营旅店融汇资金
  常春泰威信较高,为了更好地汇聚资金,开始兼营钱业和旅店。当时,胶东各县的举子到北京赶考,先把银子存到寨子松柏堂,到北京住进常春泰旅店后,再支出银子作为应试开销。传说西乡(潍县一带)有一帮到北京赶考的,来松柏堂寄存十万两银子,见门面只有三间屋,觉得不太靠谱,便到了潍河东岸一家大商号“恒信”处。
  恒信掌柜的说:“别看松柏堂门面小,它在北京的常春泰可比我们家的恒信出名,他们是北京的老号,跟朝廷的诏赐王爷相熟,打听考场上的事也方便,你们还是存到他家吧。”听到这席话,这群人才放心地回到松柏堂存钱。据常春泰员工称,潍县状元王寿彭、曹鸿勋和武状元宋占魁都曾到他家店里投宿过,宋占魁考前还得到过常春泰的推荐。
  姜士昌的长子姜振文掌管常春泰后,二弟姜振彩到东北开起“万春恒”分号,经营柞茧、柞绸生意;四弟姜振常在北京坐庄“同春涌”,同春涌在柳疃的字号是天利涌,后改为天利增。姜家寨的松柏堂后来改为延庆堂,由姜士昌之孙姜述贤经营时,资产达上百万两银子,从北京往延庆堂送银子的镖车,有时一天可达三辆,还专门雇用镖师来保卫自己的商号,在北京纺织品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
  因受到日货挤压,1920年起,寨子布走向萧条,到1930年,北京的寨子布已经很少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