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钟 袈裟、锡杖、文牒、紫金钵,唐长老这几件宝贝东西,除了锡杖之外,其余的全被吴承恩玩出了花儿。 袈裟就不用多说了,重要场合总要让唐长老穿一穿,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地嘚瑟一下,后来还专门设计了一出大戏,让金池长老和黑风怪好好地表演了一番。 更厉害的是,文牒和紫金钵,也被他派上了大用场。 第十二回这样写道: 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奏曰:“今日是人专吉星,堪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絺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 文牒和金钵同时登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说这通关文牒。 这一路上,就数它戏多了。第二十九回,在宝象国第一次全文露了一回脸,此后是扣的扣、抢的抢,几多波折几多磨难;到灵山,佛祖查验——这个是走形式,大家伙都清楚这一路发生了些什么;回东土,唐王查验并收回——这很重要,一定要让唐王知道此行不虚、此经不假。一路上,这小小的文牒,作为一个线索性的物件,时隐时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 这一招,写文章的人不可不学。 再看这紫金钵。取经路上,无非是化斋取水,不显山不露水,风平浪静,默默无闻。没成想,到了灵山之上,它竟突然金光闪闪,大放异彩。灵山取经这一出儿,若没有它,怎么会照见佛祖、照见阿傩,成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一桩公案? 这一招欲扬先抑、尺水兴波,实在是高明。 至于吴承恩要借这金钵说什么,或者我们能从这里看出什么,我倒是也想说说自己的观点。 有人说,是要唐僧彻底“放下”,这个显然站不住脚。一则他九死一生,肉身都已随水而去,何况一个饭钵?再说了,哪里放不下,何必在这里放下?还给唐王不是更好? 有人说,这是讽刺佛家贪财。虽然我也这么说过,但这是戏谈,说话给世间俗僧听的。灵山之上,何物不生、何宝不有?当初送给唐僧的几件东西,哪一个不比这个强?稀罕这么个破玩意儿? 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天资高者顿悟,懂无字经,可以空取;资质差者渐悟,读有字经,需得拿东西换。轻易得来,岂懂珍惜?西天十万八千里,悟空一个跟头就到,唐僧还不是走了十四年吗?人跟人不一样。 为什么非要紫金钵?为东土大唐取经,不用唐王给的东西换,难道用佛祖给的东西换?物虽不贵,但象征意义重大,这不是一个钵,这是大唐国王的一颗心呐! 高柳先生曰: 牒归唐王钵献佛,各得其宜各得所。 草灰蛇线十万里,奇花骤绽水兴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