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位名叫“王永强”的北大博士后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母亲病危,她希望能再见自己的小儿子一次,好不容易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上了,但王永强却拒绝回家,让这一家人颇为寒心。可见,这一家的亲子关系并不和谐,甚至还有冲突。那么,在一个家庭中,家长该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不当“法官” 学做“律师” 我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专家组成员綦敦田表示,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将自己当作“法官”,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孩子没有自主权。长此以往,孩子要么被压抑得没了自信,要么产生抵触情绪开始反抗。其实,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当学做一名“律师”,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他们,维护他们的权利,成为相互信任的朋友。“家长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塑造易于亲近、美好的形象。应该跟孩子做好朋友,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难以沟通的样子。”綦敦田说。 不当“裁判” 学做“啦啦队” 在孩子的一生中,他会经历非常多的事情,有成功,有失败。对此,綦敦田表示,不管遇到什么事,家长一定不要当“裁判”替孩子决定,因为在人生这个赛场中,孩子必须自己参赛,父母无法替代。这时,家长只要作为“啦啦队”给孩子加油就可以了。 綦敦田说,有一个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孩子,在一次假期中与同学商量好举行一个春游活动,全班同学骑自行车绕城一周,没想到却被妈妈以不安全为由拒绝,母子二人起了争执。此后,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不当“驯兽师” 学做“镜子” 綦敦田说,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将孩子训练成自己希望看到的样子,他们不像是父母,更像“驯兽师”。“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切不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在家庭中,家长更应该成为一面‘镜子’,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认识到自己,才能超越自己。”綦敦田说,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犯了错误,便迫不及待训起来,这是很不妥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不了解其内心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多包容孩子的缺点,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当然,如果他一错再错,就不能包容和迁就,一定要他改正。 本报记者 张身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