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九曲巷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清明时节
 
标题导航
清明思
清明记忆
春之念念
寒食清明和不负我心
2020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记忆



 郭爱华
  清明节前,母亲打来电话,询问我是否准备好了鸡蛋,是否买了高粱米……我一一回应着,思绪却随着母亲的话语,飞回到儿时的村庄。
  清明,似乎跟春节的地位相当,属于大节。过节的前一天,村里便忙碌起来,人们用净水扫街,把街道和胡同收拾得利利索索。德高望重的族人带领小伙子们在空地上架起秋千,家里的老人为孩子们扎好风筝,主妇们准备好鸡蛋和高粱米。
  清明节当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喊我们起床,她生火做饭,我和弟弟去折柳枝。老家有个习俗,清明节这天要在太阳出来前用柳枝抽打全身,据说能祛病免灾。
  清晨温度有些低,雾气将我和弟弟的头发打湿,让人禁不住打冷战。我们跑到池塘边时,已经有几个男孩爬到柳树上,女孩在树下咋咋呼呼地指挥。等他们扔下柳枝,女孩们就挑拣枝条拧一下,看柳皮是不是离骨,做成柳哨吹。不一会儿,柳哨声就“吱吱呜呜”连绵不绝了。
  当我们抱着柳枝,吹着柳哨回家的时候,母亲已经盛好粥,摆好了鸡蛋。鸡蛋被高粱米染成了红色,很是喜庆。那时候,鸡蛋是家里的资金来源,平时都舍不得吃。我小心翼翼地把鸡蛋装进口袋,随便喝几口粥,跑出去找同伴们玩碰鸡蛋的游戏。
  孩子们都舍不得吃刚拿到的鸡蛋,或者说,舍不得吃皮厚的鸡蛋,只有自己的鸡蛋被别人碰破了,才会半失望半享受地吃掉它。
  天大亮的时候,村里的人都聚集到秋千场上,熙熙攘攘地像一场盛会。推秋千的小伙子铆足劲儿,把秋千送得高高的,秋千上的人则死死抓着两边的绳索,尖叫着被抛上去,怒骂着落回来,围观的人群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此时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在人群里跑来跑去。
  每年清明节,爷爷都会给我们扎一个八卦风筝。用细竹条扎成框架,糊上浅灰色的毛宣纸,再用奶奶做衣服剩下的蓝布条做成飘带。这灰蓝色的风筝虽不好看,可等它飞上天,便有了雄鹰般的矫健。
  现在想想,放风筝是一件很闷的事。刚开始我和弟弟还兴奋着,抢爷爷手中的线杖,看风筝随风飘起时,便比较着谁家的风筝飞得高、飞得稳。等风筝都安稳地在天上飞,人便坐在松软的土地上,时间长了就犯困,拿在手里的线杖也成了累赘。
  有人说,所有的回忆都是刻舟求剑。可我还想再好好过一次清明,为我们在快速行走中丢失的东西,做一次忏悔和祭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