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赛赛 初识李风玲老师,是在阳春三月的第一天。小学微信群里,儿时的同桌发了一篇文章链接,并附言:写得太好了!那篇从初春着笔,绽放于立夏的《故乡桃李》,娓娓道来,不缓不急。原来,故乡含蓄地美着,它不只是一席乡野土地,不只是一隅汙洼。原来,桃李遍野芬芳,“天路”蜿蜒通达,空气怡人清爽,浑然间,故乡周边,已是如画的风景区。 《碧潭飘雪》,如同一个谜面,我猜了很多种可能,只知是一片茶香,却不知,更是一壶浓情。这篇被纳于“锦时”一辑位列头篇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感受到了茶逢知己的醇香。 缘分这件事一定不是概率性事件,你要遇见谁,命运早就提前设置好了,之后我通过朋友结识了李老师。我一直觉得,读一个人的文字,就是去走他走过的路,去见他见过的人,去感受他的欢喜和低吼。那些家乡的草木气息,那亲情里的烟火气息,那惺惺相惜的情谊和余话里的人情冷暖,何不也是万千众生中一如自己的每每寻常。 如果你有乡愁,读《碧潭飘雪》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流年”易逝,但记忆喜欢赖在念旧的人那里不肯走;“至亲”至爱,每位亲人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支歌;“锦时”予己,沿途好风光,最难得有知己者陪伴共赏;“素心”于己,我们总会在四下无人时,对话自己,就像书中所言:自由,是每个物种的向往。即便身体被幽闭了,灵魂,也该有个放飞的地方;“余话”在后,“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我眼中的李老师,是内敛的,但也真性情。明明写满半生世间温存,奈何落笔于一声“八月凉薄”的叹息,这也成了我读罢全书内心小小的意难平。老师说,每到八月,总会无端地怅惘起来。老师不知,疫情以来的大半年,在太多人或有意、或无端的焦躁叹息中,我却因为她,发现另一个自己,找回那一个知己,暖了一季又一季。 愿往后八月,不再凉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