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聊斋志异》中的潍坊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聊斋志异》中的潍坊故事

第02版
《聊斋志异》中的潍坊故事

第03版
《聊斋志异》中的潍坊故事
 
标题导航
青州来了俩番僧戏法高妙各不同
心窝钻出一小人唱完昆曲又吟诗
生前借得绿豆债来世变驴亦偿还
2021年02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前借得绿豆债来世变驴亦偿还



《蹇偿债》
(卷九)
  益都李公著明为人慷慨,乐善好施。有个乡下人叫王卓的,住在他家当佣人。此人从小游手好闲,做农活不行,致使家庭屡屡陷入困境。但他多少有点手艺,常被李公派遣做些劳务,每次都受到丰厚赏赐。
  王卓每到没米下锅的时候就向李公乞讨,李公总给他一些粮米。有一天,王卓对李公说:“小人日常多受老爷接济,三四口人幸没饿死,不过这不是长久之计。今请借绿豆一石,以作经商资本。”李公欣然同意。王卓就背着绿豆离开了李家。可过了一年多,他并未偿还分毫,问起他,才知道资金已经花光了。李公怜其贫穷,也不索取。
  过了三年多,李公忽然梦见王卓对他说:“小人欠您的绿豆钱,今天来还。”李公安慰他说:“我若有心向你索债,你平日所借欠的东西,怎么还得清呢?”王卓伤心地说:“的确这样,但凡为人做事,接受千金也可不还,可若无缘无故受人资助,哪怕一升半斗也不能昧下,何况比这更多呢!”说完这话就不见了。李公醒后,对梦里的事有所疑惑。此时忽有仆人来报:“夜间母驴产一小驹,个头很是高大。”李公于是大悟:“难道这驴驹就是王卓吗?”使人探访,果然王卓数日前去世。
  过了几天,李公回家见到驴驹,开玩笑式地直呼“王卓”。驴驹好像认识他,听到呼唤就奔了过来。从此以后,就以“王卓”为驴驹的名子了。
  后来李公骑着驴驹去青州,衡王府的内监见了驴驹非常喜爱,愿以高价购买。双方还未商定价格,恰巧李公家中有急事,驴驹跟着主人又回去了。
  又过了一年,有一回驴驹跟雄马同槽吃食,被马咬断了胫骨,很难治疗。有个牛医来李公家里看了驴驹,表示愿意将驴驹带走,由他朝夕疗养,大概需一年左右,万一驴驹痊愈,则以之换钱,与李公平分。李公同意了。过了几个月,牛医卖驹得钱四千八百,拿出一半付给了李公。李公接过钱来,恍然大悟,原来这钱数正是绿豆的价值。
  咳!阳世之债,冥间偿还,这事正可用来劝世。
  
赏读笔记
  《蹇偿债》,蹇,本意跛足,引申义艰难。自从屈原《楚辞》中出现了“蹇驴”形象,人们便常以此来形容人生之途的艰难。这个小故事中的“蹇驴”王卓,也许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但李著明确有其人。著明是字,其名不详,业绩亦不详。但从蒲公另外的作品中可以知道,李著明的父亲叫李毓奇,字襟卓,明万历十年壬午山东乡试第二名,做过睢宁知县。李著明有段时间曾依亲侨居淄川孙氏之家,他的儿子李友三,与蒲松龄是姻亲关系。蒲松龄比李著明年龄小,两人没见过面,但蒲公却知道李著明是“慷慨刚毅”“浩然中存”的大丈夫。笔者猜测,《蹇偿债》的故事来源,很可能是出于蒲公亲家李著明,或者李著明家人的讲述。
  这篇《蹇偿债》的主题跟《丁前溪》相似,都是“善有善报”,但窃以为《蹇偿债》的构思更为奇妙。因为这个“报”,王卓生前没有完成,是死后托生为驴才实现的,这就加强了人物的形象塑造,使“诚信”的品德更为突出。联系到我们当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确实有大量不守信义欠债不换的“老赖”,却也有不少父债子还、夫债妻偿的感人故事。实际上那些为故去的亲人还债的儿子或者妻子,就是活在今天的“王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