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读古诗,喜欢上诗人笔下的儿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高鼎笔下的早春景色。和风惠畅,草在长黄莺在飞,河渠内春水荡漾,水汽氤氲,堤岸上垂柳婆娑,柳丝长可拂堤。“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带着儿童的欢笑迎风而起,春天便平添了几分快意。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是白居易的《池上》,诗也是画——一幅盛夏小娃采莲图画。夏日荷塘,莲花娇艳,红的艳红,白的洁净。小娃动了小心思,撑了小船,荡到荷塘深处,采一朵心仪的白莲。心里高兴,小船划得悠哉,水中浮萍在船后散开,露了行踪。多么可爱可亲的孩子!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人在羁旅更兼逢秋,诗人叶绍翁站立江边,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其人也孤独,其情也怅惘。“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已深,却看见远处篱笆下有灯光明亮,那该是孩子们在寻找蟋蟀吧。灯光本就温暖,又想到“挑促织”的儿童,凄凉淡去,心里也有了几分暖意。 冬日天寒,毫无生趣,闲不住的是儿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清晨,孩子从盆里取出冰块,穿上彩丝提着,一下一下敲打,冰块如玉磬穿林响般高亢。忽的冰块就碎了,哗啦一声如玻璃破碎。寂寥的冬日,有了儿童,有了这声响,就多了活力与快乐。 放风筝、采白莲、挑促织、玩冰,平淡的场景,因为有纯真可爱的孩子而变得灵动。 喜欢诗人笔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喜欢他们的自由自在,了无牵绊。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堤上花草旺盛,堤内溪水满涨,草肥水美,牛儿吃得自在,都吃到柳树西边去了。放牛的孩子更悠闲,牛且吃它的草,我且睡我的觉。心无羁绊,柳阴下睡得便香甜。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天晚了,该回家了,牧童骑在牛背上,牛慢慢行。牧童吹响短笛,吹得随意,曲不成曲,调不成调,是一份逍遥自在。“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吃饱饭,蓑衣也不脱,随意躺在月亮地里,享受那份安然自乐。 黄庭坚说:“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君,就是牧童。那些机关算尽争权夺利的人,哪有你清闲自在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