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温暖
父亲的入党记忆
投稿方式
2021年06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暖



  □石青云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震后一周,我所在的医院接到上级命令,奔赴唐山地震灾区滦县坨子头建立抗震医院,为灾区人民服务。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我经历了很多事,最让我感动并终身难忘的是1977年的春节。
  记得那个大年初一上午,我正在查房,忽然病房门被推开了,进来六七个五岁到十岁的孩子,带他们进来的是一位年轻姑娘。她对我说:“这些孩子是育红院的,今天带他们来看望敬老院的住院老人。”育红院是唐山灾区孤儿院的新名称,当时灾区建立了很多所育红院。我赶紧带他们来到两位孤寡老大爷病床前,孩子们齐声道:“爷爷好!祝您春节愉快!”两位老人脸上露出了笑容,连连点头,“好!好!谢谢!”这时,我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些孩子,他们每个人从头到脚穿戴着崭新的、统一款式的棉衣鞋帽。男孩子身穿一身深蓝色棉衣裤,头戴蓝色小棉帽;女孩子的棉衣是蓝底粉色小碎花布面儿,脖子上围着红格儿的围巾。孩子们刚进来时还有些拘束,跟爷爷聊了一会儿就放松多了。灾后老人和孩子们是住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并不陌生。老大爷对孩子们问寒问暖,询问学习情况。孩子们笑着争先恐后地一一回答。想到他们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让我心里一阵酸痛。但他们又是幸运儿,在党的关怀下,他们并没有感到孤独,在育红院里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快乐地生活学习。顿时,我的心里又感到暖暖的。
  春节假期,我和一位战友应唐山市里一位朋友的邀请到他家里做客,这位朋友的女儿因地震导致腿部骨折,转送到济南军区一家医院治疗。住院期间认识了在该科工作的我战友的妹妹,建立了深厚友谊。朋友女儿住院养病不能回家,所以特意委托她的父母邀请我们去她唐山的家里做客。我们早想着看看灾后几个月唐山市到底变成啥样了,所以就欣然赴约。那天上午,我和战友坐了约半个小时火车到了唐山站。走出站台,看到北边一幢高楼竟然没倒,当我们走到楼侧面时,才发现是这幢楼的南面墙没倒,其余部分全倒塌了。朋友带我们走进了他们住的抗震简易房,屋内暖烘烘的,房间虽然不大,但很整洁。丰盛的饭菜已摆满了一桌,有炸刀鱼、炖鸡、酱牛肉以及各种炒菜。朋友说,春节前,全国各地为唐山地区送来了各种过年物资,除个别食品每家限量供应外,大部分供应充足。现在唐山人民已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决心重建家园。
  在谈笑的气氛中我们吃完饭,朋友又带我们到市区走了走,看了看。我们走在大街上,到处可见成片倒塌的房屋废墟,但在废墟的空地上,新盖的一排排抗震简易房使我们看到了希望。街道干净、平坦,路上行人不多,车辆也很少,远处不时传来一阵阵鞭炮声。街道的一侧盖起了一排整齐的简易小商店,有日用百货店,有烟酒糖茶店,还有布店和蔬果店等等。我们走进几个小店看了看,里面面积不大,但商品种类不少,没想到震后的唐山市场供应还是挺丰富的。有很多商店和居民家门口挂起了红灯笼,门上贴了春联,灾区节日气氛这么浓郁,这也是我没想到的。
  我看着这一切,感慨万千。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军民同唐山人民万众一心战胜灾难,怎么能在这么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修复了铁路,通了水电,盖起了居民住房,还建了很多医院、学校以及生活服务设施,使老百姓开始了新的生活。
  1977年那个春节虽然寒冷,但党把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送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