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建华
这片以偶园古街为中心街的街区恰恰含青带古,既写满了古意,又青色可掬。 初冬的清晨,当我踏上青石板路,穿行于古街时,耳边便多了无数种声音:煎包在锅中的滋啦滋啦声、车辆经过时车轮和青石的摩擦声、手机照相时的咔嚓声、几位老人提着鸟笼经过时婉转的鸟鸣声、小娃娃快乐的笑闹声……颇具岁月感的沧桑古朴和“青青园中葵”的蓬勃朝气融合在一起,莫名的情愫在心中蔓延,有喜悦、有惊叹、也有感动。 古街入眼处随时可以触摸到历史:古时《青州十景》的砖雕壁画;古街中心的沧桑古槐;庄严肃穆的百年教堂;拥有一山、二水、三桥、四石,呈现完整康熙风格的偶园;庭院深深、绿竹青青的欧阳修纪念馆;还有那一座座流淌着先贤气息、传承着人文雅韵的牌坊…… 进入窄窄的小巷,随处可见青砖灰瓦的雕花门楼,带着浓浓古风之气的木质活插板门。这些颇具古风韵味的店铺和民居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一样的朱漆门楼、一样的镂空门窗、一样的质朴亲切。普普通通的小巷老街里写满了人间烟火,火烧铺、香油铺、裁缝店、理发店……门头不大,也看不到如流的顾客,却已经存在许多年,成为古街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老店的顾客大多是熟客,可以聊聊心事、下下象棋,当然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日子就在你来我往的细碎脚步里,不知不觉溜走了。 有几家颇具特色的民宿安安静静地掩映在民宅之中,不招摇、不抢眼,亲切随和中带着一丝丝慵懒自得的味道。住在这样的民宿里,应该很有家的感觉吧,亲切、素朴、温馨。 在一条幽深小巷的大槐树下,一群鸽子正悠闲自得地东逛逛细看看,一会儿低头啄食,一会儿抬头望客,一点儿都不怕人;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间或还有婉转悠长的鸟鸣,我掏出手机,打算拍照,悄悄靠近,它们似乎警觉到什么,倏忽一下飞到了屋檐上。 在另一条窄窄的小巷中,几乎家家都在干干净净的大门口处摆放了花盆,花不过是寻常的蟹爪兰、吊兰、菊花、绿萝,却在寒风中显得精神奕奕。也有一些已经枯萎的藤蔓懒洋洋地倚着墙角,枯黄的叶片仍然固执地留在藤蔓上不肯离去。有一户人家在房屋前垒了方正的苗圃,里面种着竹子,细细长长的竹叶、翠绿挺拔的身躯,在这样清冷的冬日,让人看着就觉得浑身有劲。那家写着“白铁加工”的铺子前,长长的青石板上摆满了菊花,花朵斑斓明亮,黄色的蓬勃、红色的热烈、白色的典雅……一个小孩子跑过来,盯着那株黄色的菊花绽开了大大的笑脸,那样单纯干净的笑容让我忍不住眼热和嫉妒。 刚好一位奶奶出门送客,朴素的衣服干干净净,整个人神清气爽。我问奶奶,能不能进大门里看看?奶奶颇为自得地笑了:“进来,进来,不过是些陈年旧物,没啥好看的。” 跟随奶奶进入摆放着石狮子的雕花大门,大门内还有一段青石小路,两侧是住家,每一家的门前都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些看上去有些老旧的小房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以至于无论儿女们怎么劝说,老人们也不愿意离开。也许,这里有她们至旧的情、至厚的根…… 这里的居民把“吃”做到了极致。譬如那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的糗糕,吃起来绵甜滑腻、枣香浓郁;还有独具回民特色的糕点,最有名的当然是“隆盛”糕点,方酥、桃酥、蛋糕、蜜三刀、长寿糕、绿豆糕、牛舌酥……儿子最爱吃蜜三刀,轻轻咬开桔红油亮的表皮,流出甜甜的蜜汁,甜而不腻、口齿留香。婆婆特别喜欢方酥,上面密密麻麻布满芝麻,咬一口又酥又脆,香甜可口。 近午,古街已经热闹起来,小吃店热气腾腾,菜市场人流涌动,叽叽喳喳的孩子、神采飞扬的青年、讨价还价的主妇、摇肩甩头的老人,汇合成一幅欢快和谐的画面。置身于这样的图景,嘴角会不知不觉上扬,所以无论酷暑严冬,总有那么多外地人来到这里,也总有远离家乡的游子想它念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