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孙瑞荣 5月1日,高密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研发的“非机动车违法行为管控APP”上线投入运行。对首次骑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的市民拍照记录,当再次发现该市民骑车不戴头盔时,则根据证据依法处罚。该系统上线后,数据赋能精准查处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市民驾乘电动自行车头盔佩戴率提升至90%以上。 (本报今日09版) 随着立法环节的干预、司法制度的完备和执法力度的加大,机动车违法已经得到有效遏制。非机动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等却一度成了交通治理的“短板”,闯红灯、逆行、不戴头盔等违法行为屡见不鲜。 非机动车违法猖獗的病得治。因为这既是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潜在威胁,也是对自己及家人的不负责任。 事实上,非机动车肆无忌惮不讲规矩,一方面是由于违法成本低,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违法处罚并不重,对一些人来说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是对违法行为缺乏认知,“法不责众”的思维在部分市民脑海里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一群人违法,就算警察要管也管不过来。此外,以往当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碰撞,大多由机动车承担主要责任。这让部分非机动车主觉得“我弱我有理”,更加有恃无恐。还有最根本的原因,对违法行为带来的危险认识不足,缺乏安全意识。 治理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必须秉持依法、从严的方针。在监管上,可以动员广大市民揭发检举,以此对打击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形成一种高压态势。在纠治上,应当随时发现随时纠治,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惩戒的惩戒,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还应曝光处理。在对严重违法行为处置上,要按事实定性质,按性质定责任,依照法律进行严肃处理。 严格的管理最终是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只有念好法治的“紧箍咒”,严格依法处置非机动车违法行为,才能确保使其沿着法律的轨道健康、有序、安全地行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