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彩霞
风雨兼程的日子,总会想起一个千年诗人的背影,想起他别开生面的听雨,甚至,有时竟情不自禁地吟诵: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虞美人·听雨》,是南宋词人蒋捷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怦然心动的,不仅是自天幕垂落下来的雨滴,更有听雨者一生的嬗变轨迹、真实写照和淡漠心境。 诗人笔下的雨,是大地的心跳叹息,不是天空写给大地的爱情。玲珑碎玉,大珠小珠,倚窗听雨落,寂寥度人生。诗词里散发出的淡淡的惆怅,凄婉的愁绪,仿佛阶前点滴的雨滴,似珠如泪,若即若离。 静听窗外风雨声,淡看世间红尘路。人的一生分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虞美人·听雨》也分了三个层次和境界,少年的欢腾奢靡,中年的异乡漂泊,老年的孤寂落寞,蒋捷的雨声,一次比一次忧伤,一次比一次凄凉,一次比一次惋惜。 少年听的是绵绵春雨,细雨朦胧,如梦如幻,在美好憧憬里,人生大幕徐徐开启,大把的青春和时光,在灯红酒绿里,肆意挥霍。水波潋滟的盛日,或多情浪漫的烟雨里,美女如云,有婀娜多姿的佳人丽影偕伴同游,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完全是一幅浪子的狂欢图腾。年少狂野的心不会知道,前方有许多坎坷凶猛在劫持他。 时间飞转,弹指间,他已步入中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狂风怒卷着暴雨,如鞭子狠劲抽打命运,砸在心头的是局势动荡不定,理想抱负无法施展,满怀迷惘忧愁,风雨飘摇的沉沦,在断雁叫西风的哀鸣里,在茫茫江面的流离漂泊中,无路可退,无处可逃。 日影如飞,经历了沧海变迁,说老就老了,再看已是镜中人,鬓已星星。冷冷的夜,再听雨,人生境遇萧索,寂寞的凉,穿过肌肤,直抵灵魂,掺杂了生命细致体验之后的超然。雨点滴落在心头,已没有了少年的飞扬,中年的跋涉,唯有独自面对寂寥的心灵,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世间万般,满眼凄凉无奈。听雨僧庐下的蒋捷,已无力改变家国命运,却依旧心忧天下,牵挂社稷安危,如阶前的雨滴,一滴一滴落下…… 溅入生命里的一场长雨,经历了青春的缠绵多情,中年的迷茫彷徨,老年的孤独寂寥,无论贫富贵贱,生命短长,都逃不脱生老病死的劫难和无言结局。 如果说,少年的斜风细雨,是明艳的红,中年的潇潇秋雨,是海水的蓝,那么,老年的阶前雨滴,便是咖啡的褐,沧桑的凄冷,历尽千帆的风霜,唯有夜深人静之时,细听落雨,与自己促膝交谈。 南宋覆灭,隐居不仕的蒋捷经历了怎样世事的风云浩荡,江湖风浪,已不得知,但他的内心已如飞雪,再没有了桃红柳绿,再不惧雨雪风霜,淡然回首一切往昔,似挣脱了樊篱包裹,在听雨的不眠之夜,年过半百的他,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一声慨叹,任由命运四处驱赶,已不屑一顾,不再纠缠,禅意超然。就让那些无奈忧伤,随着拨动心弦的雨滴,“一任点滴到天明”吧。 一个经历了万水千山的人,在飞沙走石里挣扎过程中,不谙世事的少年心事,已从迷惘中挣脱出来,变得波澜不惊,脱俗坚硬。静听雨落,飞花无影,《虞美人·听雨》里隐喻了一个人的酸甜苦辣,也隐喻了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 倦掩心门,离群索居,失眠之夜,独自听雨,再回首,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经历了繁华灿烂的少年时代,沧桑无奈的中年时光,走到了寂寥黯然的老年岁月,浪里沉浮,不禁感慨万端,于是,蒋捷拿出笔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虞美人·听雨》。穿越千年,读诗的人和写诗的人,依旧心意相通,心有感应。 蒋捷饱受颠沛流离一生,只用了短短三个镜头,把全部人生磨难概括其中,那些流光片语的悲欢离合,对过往逝去岁月的缅怀,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剪辑组合得如此简洁,干净,明了。 被生活击垮的人,终究要回到生活,自我疗愈。就如听雨僧庐下的南宋诗人,早已没有了少年春如故的意气风发,没有中年漂泊他乡的烟波浩渺,唯一还能期盼的,就是等待生命里最大的那场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