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域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向梦想冲刺
 
标题导航
生花妙手织出绚丽柳绸
色泽好颗粒大 寿光“春盐”丰收了
诸城将新建11处文化主题口袋公园
青州打造月季“花路”
昌邑打造“色彩课堂”
2022年05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花妙手织出绚丽柳绸
民间艺术大师刘元勋收徒授艺,传承织绸技艺



  “飞梭日日到黄昏,生花妙手织柳绸”,描述的是昔日昌邑柳疃农村家家户户织绸的场景,如今在昌邑市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里,12张木机及织绸的一应物件在75岁的刘元勋手中“复活”,他带着徒弟们一起织绸,是展示,亦是传承。日前,刘元勋获评第四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近日,记者走近这位老织工,听他讲述与柳绸的故事。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齐英华
  熟练掌握手工丝绸制作32道工序
  刘元勋是昌邑市龙池镇岱邱村人,每天早上7时30分,准时从家出发,大约半小时来到13公里外的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开始一天的忙碌。手工丝绸制作需要经过扽丝、牵机、络籰、掏缯、创筘、摇纬、织绸等32道工序,工序繁琐,技术性很高,他熟练掌握每一道工序,几乎每天都要在各工序忙活一阵子。
  记者到达时,刘元勋正坐在博物馆大厅的一角摇纬,一根根丝线经右手摇动一个转轮,规范地缠成一个穗子,装到木梭中就可以上机织绸了。他35岁的徒弟杨盼盼坐在木机前扔梭,27岁的孙玉莲在纫杼,木机有节奏的“咔嗒、咔嗒”声和着摇纬机轻微的“咕噜、咕噜”声,汇成了一曲优美的乐曲。
  40张木机是从当地村民手中收来的,12张木机经刘元勋调试、拼装后重新“上岗”,目前已织成数万米丝绸,有的做成衣服展示、出售。他还设计了十余种花色的围巾,他扯着其中一条用五种色泽丝线织成的格子丝巾说,每个格子的经线、纬线数量都是一定的,经线在牵机时确定,纬线则数着梭数来。“织得久了,靠目测就能确定什么时候换纬线。”他笑笑说,目前这种格子丝巾都由他亲自织。
带徒弟传技艺,深感责任重大
  柳疃是有名的丝绸之乡,是近代丝绸之路的源头,柳疃所产的丝绸特指用野生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以“轻薄如纸、柔轻如绵、坚固耐穿”闻名于世。清末民初时柳疃柞丝绸业发展到鼎盛时期。
  刘元勋自少年时代跟着祖辈、父辈学习织绸手艺,师傅们要求严格,他学得认真,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20世纪60年代,柳疃镇丝织二厂建厂,放活到附近各村代织,岱邱村生产队组织会织绸的能工巧匠成立了五六十人的生产绸组,他是男织绸工中最年轻的。
  到了1985年,传统的柞绸市场受化纤绸冲击渐趋衰落,农业开始包产到户,村里的织绸组解散,他也停下了织绸的工作。
  1997年,潍坊海孚丝绸厂成立,在龙池镇创办了木机织绸厂,聘请刘元勋担任技术总监。此后20年间,他重拾传统织绸技艺,干回了老本行,所织的丝巾等产品远销欧美,为许多国际大牌做配饰。
  2018年,刘元勋受聘到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进行技艺展示、带徒传艺,到目前已培养五期、共26名徒弟。为弘扬丝绸文化,他多次配合央视拍摄丝绸纪录片,近几年参加山东济南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青岛十七届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等各类展会,展示柳绸织造技艺,推介柳疃丝绸的美。“织了一辈子绸,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项传统技艺保护好、传承好。”他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