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永江
“顾以迂拙之性,癖在山水,簪笏十一,岩栖十九。”这是明代状元赵秉忠在他的《?(qi)山集·自叙》里的一句话。 赵秉忠一生为官忠正、忧国忧民,如此话语从何说起呢? 《?山集·自叙》共约280多个字,言简意赅,在简略介绍自己作品的同时道出了他“癖在山水”的心胸和情结,他还说:“鸟语鱼行,烟歌竹啸,随天籁所至,咏而成诗。” 史料发现,旅游和写诗,是明代士大夫流行的一种风尚,由此来读赵秉忠“簪笏十一,岩栖十九”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赵秉忠吟咏山水的诗确实不少,这也许是时至今天能说明他情寄山水的最好例证。 他曾游历沂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观沂山瀑布泉》诗。钓鱼台自古就是青州的一处名胜,赵秉忠到此游历时挥笔写下了一首《钓鱼台吟》。还有诸如《咏黄山白雪卷》《龙塘独酌》《秋日饮冶湖》《游千佛山》等,不难看出赵秉忠游历之广。 读赵秉忠的旅游诗,发现有几个特点: 一是借景抒情。比如在《观沂山瀑布泉》一诗中,他不光挥笔赞颂了大好河山,还抒发了“山灵知浩荡,霖雨万方同”的美好期盼,寓景于情,情景交融,令人感慨。 二是以诗言志。如《秋日饮冶湖》诗这样写道:湖上一杯饮,秋风洒客水。绿疏溪柳瘦,红绽渚莲肥。寻竹随棋局,观鱼立钓矶。丘园心自惬,非与世相违。 秋天的老龙湾,绿疏柳瘦,渚莲红绽,竹中对弈,再看垂钓者伫立于旁,确实令人心旷神怡。但是赵秉忠在这闲适之景中,内心并没有多少惬意。我们从诗的末两句可以看出,赵秉忠济世的大志不得实现,其冤愤的感情,无时不在他内心翻腾。 《临朐续志·金石录》录有赵秉忠的《观沂山瀑布泉》诗并附按语。按语引傅国《云黄集》中语谓:“秉忠原籍临朐,四世租迁益都郑母乡。中万历戊戌状元,授翰林修撰,在史馆逾年,丁父忧,万历三十年起复。万历三十一年知贡举,所得士多以勋业文章显。旋遭御史李养志、兵使黄君炜诬陷,以匿沂水盗竿杨朝野事罢官,时万历三十六年、万历四十年间也。秉忠既家居,肆情于山水,每跨蹇驴从游,当其会心,辄低回勾留,移日不去,东南一带名胜,游踪几遍。此诗之作当在其罢官家居四五年时也。” 以上文字里赵秉忠“肆情于山水”,主要时间是在丁父忧和被罢官家居期间。 赵秉忠喜欢山水,绝不因山水而忘情,他十分注重借旅游以交友,收入《?山集》中的一封《与邢子愿书》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邢子愿是万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万历十四年疏请归田,他在家乡临邑县邱营建“姊园”,造有26景。当时以古辞名世,兼书法家,赵秉忠夙仰其名。 赵秉忠在一次与邢子愿的书信中写道:“秋中凉爽,必策蹇驴,挂一壶酒,卧游于半舫斋中以听清话,此快更有不可以言喻者。”“半舫斋”是邢子愿“姊园”中形似舫船的建筑,是个清雅别致的会客之处,赵秉忠这是要骑驴持酒百里之外去访友呢。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赵秉忠喜欢山水的意图和雅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