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望海听风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要闻评论

第03版
都市新闻
 
标题导航
石棺上的亲情史诗
高唐府巷中觅琴声
云门山
2022年07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棺上的亲情史诗



□朱建霞
  一段历史,以石头的方式,与我们相见,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在安丘市博物馆院内,一座北宋时期的画像石棺,如它上面的浮雕一样,凸现在我面前。虽然上面还残留着被时光侵蚀的痕迹,但每一寸都透露着从容和安宁,每一根线条都散发着历经岁月侵蚀后的柔和光芒。
  一座殿堂屋宇式的石头建筑,让亲情变得有迹可循。凿刻成屋顶和四壁的石头做了石棺的上半部,刻成台基和四壁的石头做了下半部,两块雕刻精致的巨大石头,扣合在一起,便有了天地与阴阳的和谐,生死别离的亲情纽带。房屋底部台基的三层莲瓣丰满厚实,反映了墓主一家的信仰。下粗上细的八棱檐柱,应和着万物生长规律。
  石头让自己屈服于刀斧的凿刻,化身为一座坚固的石楼,替凡人诉说绵绵不绝的亲情,坚硬的石头有一颗柔软的心,才会盛放如许的思念和感恩。
  岁月的累积与沉淀,亲情不会因时间而消失、浑浊,长方形的石棺就是一座感念养育之恩、铭记亲情的信物。殿堂式的建筑,滴水瓦当的殿顶,四面坡状的屋坡,微翘的屋脊末端上的祥瑞之兽。条条的瓦垄,透着安静。梁柱斗栱外露,方形的飞椽附着于檐椽之上,这一切透露出墓主人殷实的家境,建筑风格透着宋代民居的鲜明特征。
  从外观看,石棺整体共分三间。明间和左右两次间尺寸大小相近。明间正面,雕刻出两扇大门,紧闭的大门门扉上,凸起门钉和门环,造型形象逼真。无论是门扉上方的长方形门簪,还是下方雕刻的门槛。左右两次间,上部直棂向里敞开的窗扇,释放着家境殷实、岁月温馨的美好。
  大门上方,正中刻一幅浅浮雕的“升仙图”,刻画的是墓主夫妇升天的形象。画面上部,男女两位长者,站立于祥云之上,右下部有五子送别恩慈,感恩养育之情的感人场面。前面三子或叩或跪伏,后边二人站立,一人双手合十施叩礼,一人拱手作揖。左下阴刻铭文:“此是儿女忽见父母尊灵乘云而去瞻仰礼敬之处。”石棺四壁下方,一共刻有男女侍从九人,身高均在一米左右。人体的比例、衣纹的处理、簪发耳环细部皆为轻雕,简练、生动。
  正前方左右两间的墙上,各有一位梳高髻的奉茶侍女,二人均着交领的中长大褂,下穿长裙,裙下露足。居右的女子袖口绾起,手捧托盘,盘中有茶盏,居左者长袖轻舒,衣袖搁之手与壶之间,双手所托椭圆形瓜棱壶。两位侍女隔门,相向而立,时刻等待着墓主人的召唤,准备立刻敬茶奉水而至。
  房屋后侧墙壁上刻有二男一女。中间雕一仕女,身穿长袍,双手当胸相合而立,合十的手掌残缺不全,两侧两名头戴朝天翘的幞头,穿袍紧带,足登高靴的两位武士,手持兵器“金瓜”,面向侍女,三人同侍而立。
  两边两侧的山墙上,也分别有两名武士手中各握一柄“金瓜”,面南而立,护持着墓主人的安危。遗憾的是,左侧武士上方,一个约有40厘米的盗洞,破坏了整体。
  石棺上刻有题记及纪年为证,此墓葬于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二十八日,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个石棺,前面下部东次间直棂窗上方刻有一篇较长的题记,共260字。有的个别字,已经残损难辨,通读后大致可知,其意概述的是墓主人胡琏家世及其妻造佛之事。他们的儿子胡荣等建造了此座石棺。
  石棺出土于安丘市石埠子镇雷家清河村西。上世纪70年代末因村民取土,石棺逐渐暴露出地表。1995年春天,当时的庵上镇人民政府将石棺迁至庵上石坊院内安放。2009年,安丘市人民政府为加强对该石棺的保护与管理,将石棺迁于安丘市博物馆院内。
  石棺上罕见的浮雕艺术,凸显了它遗世独立的价值。据说这种仿房屋形式的画像石棺极为罕见,它不仅是研究宋代建筑的实物依据,而且对于研究宋代的美术、服饰、丧葬习俗及地名沿革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
  无论沧海桑田如何变幻,只要有生命的延续,就会有亲情的传承。浮雕画像的石棺,在那个年代虽耗费财力物力,但它给自己的亲情一份寄托的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一份研究北宋历史文化的瑰宝。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