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刘福文 一支洞洞铅笔售价近20元,一支米菲宝珠笔(水性圆珠笔)售价50元……记者走访文具市场发现,一批样式新颖、功能繁多的“高价文具”动辄大几十甚至数百元,在俘获学生粉丝的同时也成了收割家长钱包的“利器”。 (据《扬子晚报》) 这个夏天,“刺客”这个词火了,消费者仿佛已经被各种“刺客”包围。前有“雪糕刺客”“鲜花刺客”等,如今有家长吐槽,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文具成了刺伤钱包的“文具刺客”。 “刺客”一词的广泛流行,说明目前的消费市场的确存在许多套路与陷阱,大家只得时时刻刻谨慎小心,保护自己的钱包。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刺客”这一说法,不宜扩大化、娱乐化,不能什么都简单粗暴地扣上一顶“刺客”的帽子,让大家“谈刺客色变”,成为制造流量和贩卖焦虑的工具。 之前的“雪糕刺客”之所以人人喊打,归根结底是没有明码标价,导致付账时超出了心理预期,侵害了消费者的价格知情权。 而“文具刺客”的最大不同在于,大多数文具还是明码标价的,价格也相对保持在合理区间。只不过个别商家利用了购买文具主要人群——未成年人的攀比心理,利用“动漫联名”“宣传多功能”“开盲盒”等手段,提高了文具的品牌溢价,让学生们购买文具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攒齐某个系列,为了比其他同学的文具更稀有,刺激恶性消费,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 不同价格的商品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我们应当尊重多元选择、个性化需求,但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低,攀比心容易被商家利用。对待“文具”这类面向未成年人的特殊商品,需要家长、学校做好价值观指引,不能让孩子跟着广告走。同时,市场主体应承担社会责任,创新产品的出发点应该是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切勿因小利而侵害未成年人利益,甚至触碰法律红线。 市场行为终归还需市场解决。对于价格过高的文具,只要你不买、我不买,理性消费,便能使其从超市货架上主动退出,让文具回归文具功能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