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洪先
日前,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妇将患癫痫病的儿子勒死,涉案母亲被批捕。鉴于父亲阮某中途放手、情节较轻,检察机关对其作出不批捕的决定。据介绍,夫妇二人为儿子看病倾家荡产,但儿子病情越来越重。他们在照顾儿子多年后精神几近崩溃,遂将其勒死。邻居反映,夫妇二人平时对儿子很好,受害者妻子也希望对公婆从轻处罚。提讯时,母亲刘某多次痛哭,对自己的行为悔恨不已,但同时她也觉得是种解脱。 (9月9日《北京晨报》) 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现在竟由年过六旬的父母将自己患病的儿子勒死,难道说是“久病儿前无慈母”?而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怆?事发后,涉案的母亲被批捕,面临的又将是法律的惩罚。可这到底是谁的错呢,又是谁抛弃了谁? 母爱的光辉蒙上了一层悲情,却越发显现出悲剧之沉重,而这悲剧也必将戕害社会的温暖与人情。千百年来,母爱一直为人所称颂,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也永远是那么的纯洁敦厚,很难想象,到底是怎样的压力与不堪,才让一个母亲做出这样残酷的选择,也很难想象,这位母亲事后又要承受怎样的心理压力。其实作为父母,对于孩子也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他们已经为孩子看病倾家荡产。同时,杀死自己孩子的选择虽然残酷,却是可以理解的,当照顾自己的儿子多年,不堪沉重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而导致精神几近崩溃时,勒死自己的儿子是不得已的选择。 “久病儿前无慈母”?只能说,这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伦理情感上的折磨。是的,面对久久患病的孩子,一个家庭的力量是羸弱的,但是他们却不应该被社会、被制度所抛弃,只是现实是,现有保障制度的阳光并没有带来足够的温暖。从报道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个家庭的努力与抗争,但却没有看到制度的救济,没有看到民间慈善力量的身影。试想,如果大病医疗救助和保障制度更加完善,能够减轻父母照顾患病儿子的物质和精神压力,如果社会保障措施能够覆盖到每一个陷入不堪境地的家庭,让他们对抗困境的双手更加有力,这样的家庭悲剧还会发生吗? 每个悲剧的背后,都有需要正视的社会之殇。“因病返贫”的现象并不少见,而若频频由大病、罕见病等的久治不愈而催生社会悲剧,亦是文明社会所难以承受之重,由此而言,无论是社会保障制度还是民间力量等,都应对此有所担当。否则,缺乏外界有效救济的他们,大概只能在倾家荡产、孤立无援中,听天由命,苦苦挣扎,也为越来越多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