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抢抓机遇 干事创业
 
标题导航
牢记历史方能更好地建设未来
让百姓吃上价廉管用的“实惠药”
“一问三不知”的丁肇中让我们汗颜
翁帆低调读清华为何引发高调讨论
“罐头校车”真危险谁来系牢“安全带”
向生活要剧本电影才有生命力
2011年09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生活要剧本电影才有生命力



  □杨国栋 

  我国2010年的电影产量是526部,然而真正走出国门的不到40部,还不足十分之一。对这一现象,知名投资人、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认为:所谓的大片忽略故事主线,前后内容牵强附会,只会一味追求噱头,吸引观众眼球。虽然海报贴满各公共场所,相关报道充斥各大媒体,但最后,这样的片子也只会淹没在网民的口水中,消失在烂片大潮里。
       (9月18日《中国青年报》)
  故事是电影的灵魂,没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只靠电影特效和情色擦边球根本无法打动观众。遗憾的是,国产电影的编导们最不擅长的就是写剧本,只能通过胡编乱造的荒诞情节、暴力血腥的打斗场面以及无处不在的男女感情戏来吸引观众眼球。
  国内很多导演都在学好莱坞,大手笔的投资之下,拍出的影片果然有几分美国大片的风格,再加上丝毫不逊于海外大片的炒作与包装,票房倒也能差强人意。可被“骗”进电影院的观众并不买账,在多次被忽悠后很多人甚至拒绝再看国产电影。显然,国内导演只学了皮毛,并没有学会好莱坞对剧本的精雕细刻和拍摄时的精益求精。很多影片不仅剧情设计极不合理,娱乐性和可看性也乏善可陈,让观众大倒胃口。在国内观众都怨声载道的情况下,想要走出国门又谈何容易。
  按说中国编导的智商并不低于国外同行,讲不好故事恐怕并不只是急功近利造成的。一是国内没有成熟的电影批评环境和公认的电影批评家,发表于媒体的影评多是一片溢美之词,少有尖刻的批评,被人戏称为在“唱同一首歌”。很多编导也没有认真听取批评的雅量,反而热衷于请“枪手”撰稿推荐自己的电影,同时在网上攻击竞争对手。
  二是电影编导严重脱离生活,缺乏人生阅历。老一辈编导下基层采风,一呆就是大半年,和工人、农民吃住,劳动在一起,而现在的很多编导,恐怕只剩下游山玩水的热情了。这也难怪现在的影片中少有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多是富二代、拜金女或拜金男在充当主角,可这些远离普通老百姓的角色如何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是编剧不受重视。与名演员的天价片酬相比,编剧的待遇低得可怜。一部投资数千万元的电影,编剧才拿几万元。在美国,编剧可以沉下心来,花几年写一个好剧本,而在中国,这么做的编剧恐怕会饿死。更何况就是这几万元还不一定能拿到,编剧被欠薪的事可发生过不止一回了。在制片方吝于在剧本上投入的时候,又怎么能指望讲出好故事呢?
  中国电影要突出重围,与海外大片一起争夺国内外市场,就必须从讲好故事开始。客观的说,中国电影现在不缺资金不缺技术更不缺有实力的演员,唯一缺少的就是好剧本。而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就看编导们能否静下心来去挖掘,向生活要剧本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