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卡扎菲被俘身亡
 
标题导航
厨子都能修铁路 难怪火车老出事
张尚武与陈光标的双簧戏落幕了
员工被迫“学狗叫”彰显权利困境
微博嘲讽雷锋,这名角想干啥
公租房“对外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刺母案”反思“中国式母爱”
2011年10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刺母案”反思“中国式母爱”



  苑广阔 

  10月19日,备受瞩目的“浦东机场刺母案”,在浦东法院开庭。此时,距离事发已过去半年多,在罪与罚、情与法之间煎熬了半年之久的被刺母亲顾女士,终于见到了刺伤自己的儿子汪津(化名)。整个庭审中,她至少3次情绪失控,或抽泣,或哽咽,还有一次双手合十,含泪请求法官轻判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
        (10月20日《长江日报》)
  从案发到开庭,已经过去半年时间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作为受害人,这位母亲必定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心路历程,期间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是我们这些旁观者所无法体会的。在法庭上,这位母亲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为曾经给自己带来深深伤害的儿子辩护,希望能够减轻他的罪责,母爱的伟大可见一斑。
  在为儿子辩解的同时,这位母亲也充满了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不称职,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以笔者的看法,这种自责要比单纯出于母爱的辩护更有意义,更值得我们反思。在案件发生之初,就曾经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式母爱”的热议和争论。很显然,这样的热议和争论是有益的,有助于我们越过情感的羁绊,抵达理性和理智的彼岸。我们毫不怀疑“中国式母爱”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母爱一样,都是伟大的、无私的、高尚的,她们对孩子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乃至于孩子对自己拔刀相向,差点丧命于孩子的刀下,自己还要为其苦苦求情,希望法律予以轻判。
  但是,“中国式母爱”也有情感有余,理智不足的弊端,这就往往导致母亲对子女的爱过多、过滥、过于没有保留和条件,最终也让孩子产生了错觉和依赖,成为一种有害无益的溺爱。还是以刺母事件为例,作为一个成年人,即使你在留学,就一定要用父母的钱吗?父母寄钱晚了或者是少了,就一定要迁怒于母亲,甚至要去冰冷的刀子去伤害自己的母亲吗?儿子当然需要接受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但是又是谁造成了儿子对父母这种过分的依赖?如果不是之前的有求必应,不是之前毫无条件和保留的爱,也许就不会是今天这种结果。
  母爱可以是无私的,但未必就是没有条件和没有边界的。“中国式母爱”的一个普遍弱点,恰恰就是重感情、轻理性;重奉献、轻教育。结果就是只知道付出,而不懂得“索取”,这里的索取不是要求孩子回报物质和金钱,而是回报以责任感、回报以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给予孩子的。
  纵然受害人是自己的母亲,但凶手也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而对“中国式母爱”的反思,却不应该随着庭审结束而停止。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