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一个“耻”字或许就是小悦悦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也是最宝贵的“遗产”。知耻而后勇,这是一次全民教育,我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否则自己的良心根本无处安放,否则下一个受害者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10月21日0时32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佛山被碾轧女童小悦悦心跳停止,抢救无效宣布死亡。消息一出,网友自发在网上接力,“点”上蜡烛哀悼。 (本报今日A21版) 奇迹最终没能再一次上演,老天爷眷顾了动车事故中的小伊伊,却狠心带走了惨遭两次碾轧的小悦悦。对于这个尚未来得及翱翔就已折翼的小天使,此刻我们只能饱含歉意地祝福: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更没有残忍与冷漠。 这些天,中国的舆论震动了,国人的心灵震撼了,一场集体大讨论与自我批判正在进行,无论纸媒还是电视、网络,关于“冷漠”的反思可谓铺天盖地。尽管此前类似的事件并不算少,冷漠的围观也早被摆在了道德的烧烤架上,但小悦悦事件中“18人围观,18人冷漠”的情节无疑像一柄巨型放大镜一样,将这种人性的丑陋放大到了极致,清清楚楚,无从遮掩,让每一个人不得不予以正视、重视、检视。 看到了自己的丑陋,人们知道羞耻了。在佛山,当地媒体用“他们令佛山蒙羞”的大字标题考问着那18名冷漠的路人,其实,这何尝不是对所有人的考问?扪心自问,如果你是那第19名路人,你能否保证不是第19名冷漠者?而对于这冷漠的氛围,每个人都在造就,每个人都是凶手,都要低下羞愧的头颅。所以,有网友用尖锐的语言这样说:中国人已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 一个“耻”字或许就是小悦悦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也是最宝贵的“遗产”。知耻而后勇,这是一次全民教育,我们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否则自己的良心根本无处安放,否则下一个受害者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其实,正在积极反思的不只是民众,还有官方。广东省委书记汪洋10月20日在省委常委会上就呼吁,“针对小悦悦事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社会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在广东,十多个部门正在展开“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大讨论,“见死不救”有立法惩罚的可能。 其实在美国也曾经发生过类似事情。2008年5月30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78岁的老人托里斯成了老年版的“小悦悦”。视频中,一辆本田车将老人几乎撞飞,来往的路人无动于衷,直到一分半钟后,一辆巡逻警车从事故现场经过,才将老人送到医院。托里斯案很快引发了一场道德反思,当地报纸在头版用“毫无人性”的标题来形容这座城市,地方论坛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读者评论,其中不乏攻击性言论。随后,人们开始为重建城市良心而努力,不但有人积极帮扶跌倒老人了,还成立了两个全新的组织——“哈特福德犯罪阻止者”和“哈特福德关爱者”。一位老人改变了美国一座城市,但愿佛山小悦悦事件也能帮我们寻回久违的良知。 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学者崔卫平如是说。“陌生人社会”不代表着冷漠,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都需要改变,我们温情了,社会就会温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