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克震
据重庆市血液中心主任介绍,截至10月20日,该血液中心库存血液不足1400袋,而正常标准应达4000袋,处于一级预警状态,已严重影响到临床用血基本需求。据了解,重庆主城区大约有800万人口,但参与无偿献血的却不到2%。 (10月21日新华网) 今年,西安、北京、重庆等大城市曾陆续出现大血荒,其实都是慈善失信效应下的“连续剧”。“剧本”何时止步,不在于慈善公权机关解释的多么“动听”,做出多少“郑重承诺”,而在于能否操作公开、透明,能否接受公众监督,能否给公众一本明白账,慈善捐助用在慈善上,才是社会公益的“发动机”。 高涨的社会捐助需要官方高涨的慈善公信力支撑。郭美美等事件迅速被舆论“烧红”,其实是公众对官方公益慈善管理漏洞的举报,公益慈善部门应该掀起彻底的风暴治理,深查“豪车事件”“别墅事件”“数据失真事件”等,可是查来查去不但没有公众预期结果,还给民众一头雾水,一下就把慈善激情浇灭了。 实际上,民众惧怕“慈善血液”流到“腐败血管”,因而不愿到医院献血,直接造成各大医院血荒升级。血荒危机是全民危机,更是官方公益慈善的“反光镜”,事关公权形象和公信力塑造,故此畅通全民自愿输血道路重如泰山。 要治大血荒,先治公信荒。应该承认,我国公益慈善机构在治理、公开、透明、社会监督等方面远远不够,一些地方还是死角。“肿瘤”虽然表现在“血荒”,病根确是在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给力。所以,激励社会公益献血不在于金钱物质诱惑,而在于上述一揽子层面发力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