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残酷的就业形势下,注定要有一部分人沦为国民素质提高的垫脚石。一方面是巨大的教育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却享受不到教育投资带来的收益。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成了许多家庭挥之不去的焦虑。 9年前,陕西农民韩培印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坚信儿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出人头地”。为了供儿子上学,他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当儿子大学毕业,韩培印发现儿子的收入甚至还比不上当农民工的自己。韩培印感叹道,“我现在觉得上大学也没什么用。” (本报今日A23版) “读书无用”早已不是新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路就曾有“以此言之,何学之有?”的疑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读书无用也曾喧嚣一时。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反复出现,原因各不相同。而今日这位韩培印感叹“读书无用”,全因家庭教育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而引发。 为了给考上大学的儿子凑学费,韩培印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因为他觉得,儿子上了大学后肯定能有出息,有前途。凑齐学费就是他与儿子人生中最后的一道槛,迈过去就海阔天空、春暖花开。然而,他所设想的美好生活并未出现,砸锅卖铁供应出来的大学生儿子,收入还不如自己打工挣得多。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韩培印发出“读书无用”的感叹。 若说读书有没有用?答案早就有了。美国乔治敦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教育背景与收入密切相关。一位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美国人一生的收入是360万美元;只有高中学历的人收入只有130万美元。而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也早已证明,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韩培印感叹“读书无用”,莫不如说他是在质疑读书值不值。这在当下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数据表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教育费用涨了20倍。在这10年间,虽说我国的GDP和居民收入也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与教育费用的涨幅先比却是望尘莫及的。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喊了十年多,至今未实现。也就是说,教育费用上涨,大多数还是由个人买单的。这也是造成一部分贫困家庭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大学的深层原因。 而随着大学的连年扩招,大学生早已不是稀缺资源:2012年全国的毕业生将达到680万人。而这一数字在2001年时仅为115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庞大的毕业生群体注定要经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洗礼,在这场竞争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桥的另一端,注定会有人沦为国民素质提高的垫脚石。一方面是巨大的教育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却享受不到教育投资带来的受益。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成了许多家庭挥之不去的焦虑。 在此焦虑下,许多家庭采取了“务实”态度,例如重庆2009年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任由这种焦虑蔓延,将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除拓宽就业渠道外,更应提高财政投入,减轻家庭的教育开支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