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改革既需勇气也需智慧
“没死证明”呼唤公共服务人性化
一句感谢就是一股向善的动力
保护水资源莫等“滴水难求”时
2012年03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句感谢就是一股向善的动力
舒爱民



  一名外地来东莞打工的年轻小伙子爬上景区的一块石头上取景拍照,不想上去容易下去难,被困在三面都是悬崖峭壁的石头上,长达近两个小时。一位好心的保安陈丙林恰好路过,花了一个小时将其救下。然而近日,当这名保安想让被救的小伙子配合接受媒体采访寻求表扬时,小伙子关机对待,让保安心痛不已,“我只要他跟我说声谢谢,并不是要钱的”。     (3月22日《南方都市报》)
  每个公民都有在危难时刻救助他人的义务,那么身为保安的陈丙林救助遇险的小伙子,既是他的身份职责,也是应尽的公民义务。只是我们似乎习惯了做好事不留名、不言谢的高尚,却无法接受做了好事留下一个记录、获得一个认可的平凡。所以,当陈丙林要求被救者只是证实一下自己的行为时,对方不予“配合”、不作回应,就连许多外人也许都会对其指责甚至谩骂,这其实对陈丙林来说既不公平也不近情理。
  我们固然需要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精神,倡导爱心施与、与人为善的美好风气,但是,更应该为这些好人好事的出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舆论支持,也就是对其事迹、行为和精神多宣扬、多表彰、多保护。正是因为我们对雷锋的行为和精神广加宣传,才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也反过来影响了其他人。既如此,我们为何就不能对陈丙林的事迹予以认可、给以宣传、或者是给以感谢呢?
  再者,陈丙林冒着那么大的危险毅然救人,出发点显然不是为了“求表扬”。那么,打工小伙至少该懂得感恩的基本做人道理,为什么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不敢出面?难道对他来说给救助者一声“感谢”会比生命还宝贵?
  须知,在当今社会,当好人、做好事并非易事,也许一句“感谢”就可以鼓起陈丙林继续向善的动力,否则,可能会让其心灰意冷,再遇见此类事情时掂量一番,甚至望而却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