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齐超
从清明放假开始,一场沸沸扬扬的“抢盐”闹剧在兰州各大超市上演。从4月3日以来,因谣言引发的市民“抢盐”风潮飙升,连日来,各大超市频频出现“抢盐”大军,部分超市因市民疯抢,每袋1.5元的“绿色精制碘盐”几乎绝迹。目前,抢盐潮已经逐渐平息。 (4月7日《武汉晨报》) 窃以为,此次兰州发生抢盐闹剧,和去年日本海啸引发核泄漏而产生的抢盐风潮不同,这一次,兰州居民是“抢”而不慌。按理说,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们应当知道,盐作为国家专营的一种日常用品,不可能断产,价格也必然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那么,为何又因为价格的风吹草动而抢盐呢? 兰州盐务分局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一次抢盐闹剧,是部分居民听到“绿色精制碘盐”要涨价的谣言,才盲目加入抢盐队伍,从而引发了这场闹剧。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分民众盲听盲从造成的,但是,这也绝非是盲听盲从一个因素造成的,它至少反映了民众对价格监管的不信任。 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成品油。我们知道,几乎每一次油价上涨前,都有涨价的“谣言”疯传,结果是,“谣言”最终变成了现实。只是,石油不是必需品,也不宜储藏,因此没发生“抢油”风波。食盐不同,它是每个家庭的必需品,保质期长且又容易存放,所以,一旦有要涨价的迹象,哪怕是谣言,也可能让人抢购。 平息抢盐风波,最起码的措施当然是政府部门及时辟谣,并做好食盐的配送工作,打消公众疑虑。但是,价格监管不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所以说,提高公信力比单纯的辟谣更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