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盛会季风
 
标题导航
毒胶囊里如何塞下公众的信心
“该不该让梨”是一道脑残题
延长产假前提是落实产假
2012年04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该不该让梨”是一道脑残题
曲征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面对“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考题,上海一位小学生的答案是“我不会让梨”,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大大的红叉。这位小学生的家长一怒之下将考题发上微博,请网友们评理。
        (4月19日《齐鲁晚报》)
  “我不会让梨”,说不定是小学生的恶作剧,也可能是他的真实想法,但不管怎样,面对这样一道开放性试题,老师还是应该谨慎地判对错。从情理上讲,既然该题考查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那么,就应该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应该判对。
  此外,这件事情还牵涉到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问题。“我不会让梨”,如果说的是真心话,是实话,那么最起码说明这个孩子诚实,如果老师贸然判错,就为孩子的诚实品格泼了瓢凉水,再遇到类似问题,孩子就会变得乖巧,变得聪明,从而抛却诚实说假话。而耍小聪明、弄虚作假,对一个社会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那么多假冒伪劣现象猖獗横行,是不是与学校教育有关?
  再有,那些回答“我会让梨”的学生,是不是说的真心话?如果不是真心话,这才是最可怕的。他们还不如回答“不会让梨”的学生诚实和实在。说到底,这样的考题就是逼着孩子撒谎,逼着孩子不说实话。学校,是一个教育孩子“诚信为本”的地方,但是无意中,却扮演了训练孩子撒谎能力的一个处所。
  当然,在此事件中,也不能抱怨阅卷老师,因为有一个“标准答案”摆在那里,老师必须按照“标准答案”行事。否则,如果老师自作主张,将“我不会让梨”判对,那么,在以后的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中学生还会这样回答,届时此题得个零分,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都极其不利。
  有个真实的故事,面对“雪化了之后变成什么?”的考题,有个学生的答案是“变成了春天”,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啊,结果却被判了零分,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标准答案不知钳制了多少思想,不知戕害了多少想象力。最近,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在今年首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说,“我看到一项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这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仔细揣摩一番“我不会让梨”就判错,是不是能够得到些许启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