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人大代表的权利别用错了地方
“早恋标准”背后是看不见的教育暴力
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PM2.5有多难
“哑孩”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2012年04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PM2.5有多难
  □新华社记者 李代祥 



  作为近年来最热门词汇,PM2.5几乎从未游离出公众视线。从PM2.5的危害讨论,到一些城市将PM2.5列入监测范围,再到如何采集获取真实的指标数据,PM2.5时时牵动着百姓的关注。
  从话题讨论走向务实的监测行动,是民声所呼,也是空气污染治理的必需步骤。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要求抓紧做好PM2.5监测准备,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这表明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治理PM2.5问题的明确要求。
  然而各地实际进展情况不容乐观:PM2.5的监测仍只有部分城市付诸实施;即便公布了PM2.5,公众也往往只看到一个简单的数值,再无其他解释性、服务性内容。以工作进展相对较快的北京为例,公众的确可以在环保监测网上实时查询PM2.5,但这个数据位于环保标准的哪个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有多大,公众却并不完全知晓。
  另一方面,一些公众对PM2.5监测产生的疑虑值得重视。本月初,某个城市竟出现了空气重度污染而PM2.5监测数据却合格的情况,这个结果着实令人尴尬。或许正如市民举报质疑的那样,相关部门可能是把PM2.5监测点设置到了公园、高校等绿树丛中。果真如此,这样监测出来的PM2.5数据,能多大程度反映出当地空气质量的实况?
  全面监测治理PM2.5非一日之功,确有难度。近日,北京和深圳的环保部门表示,当地的PM2.5按规划治理再过八年甚至数十年也仍难达国家标准。这话道出了各地PM2.5问题的现实,也反映了当地环保部门的务实态度。PM2.5标准能不能尽快实施,能不能尽快纳入监测,考验着地方政府对空气污染治理的决心,以及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尊重。而一切的首要前提,就是需要有效的监测数据来做支撑,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PM2.5。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