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精神
 
标题导航
高速超时费岂能如此“霸道”
化学老师的“合成果汁”考验了谁
“限办护照”的管理思维过于机械
村里没有年轻人 比孩子溺水更值得警醒
2012年05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化学老师的“合成果汁”考验了谁
李英锋



  近日,微博热传一段视频,一名化学老师在课堂上用水和添加剂演示“合成鲜榨果汁”。看完视频,不少网友惊叹:以后只能喝白开水了。据饮料界业内人士爆料,多数果汁饮料的真实果汁含量极低。
            (本报今日A23版)
  化学老师合成“鲜榨果汁”很轻松,消费者的心情却很沉重。市场上的果汁饮料成千上万,琳琅满目,光鲜诱人,难道很多果汁饮料也是添加剂与白开水的混合物?
  笔者是一名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化学老师的“合成果汁”给了笔者很大压力,窃以为,这份“合成果汁”就是一道生动鲜活的食品安全监管考题,所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都应认真审题、做题,给消费者解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根据笔者的监管经验,要解开这道题进而消弭公众因“合成果汁”产生的疑惑恐慌并不难。解题需分两个步骤:第一步,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标签上对真实果汁含量和添加剂含量进行强制标注。目前市场上的不少果汁饮料包装标签上,并没有真实果汁的含量信息,添加剂的信息也比较模糊,不能显示具体的含量和比例,给企业打擦边球蒙蔽消费者留下了很大的空子,如果真实果汁含量和食品添加剂的含量比例成为强制标注信息,那么,企业就要承担虚假标注的风险,就会有所顾忌。第二步,抽检到位。质监部门、工商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环节、流通环节的果汁饮料的抽检,科学安排抽检频次,保证抽检的覆盖率和抽检结果的代表性。如发现果汁饮料中真实果汁和各种添加剂的含量与包装标签上的标注信息不符,就要依法对企业进行处罚,并公示案件信息,对消费者进行提示。
  近年来,食品安全监管考题一道接着一道,其实解题的关键都在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如果监管人员付出足够努力,考题再难也能被破解,如果监管人员心不在焉,马马虎虎,那么,每一道考题都会成为难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