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精神
 
标题导航
高速超时费岂能如此“霸道”
化学老师的“合成果汁”考验了谁
“限办护照”的管理思维过于机械
村里没有年轻人 比孩子溺水更值得警醒
2012年05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里没有年轻人 比孩子溺水更值得警醒
黄齐超 



  5月6日,距江西宜春市区80余公里的一个小山村,李细秀老人在外玩耍的五个孙子孙女在水塘溺亡。出事时,李细秀曾急忙向村里人求救,但是却没有找到一个能下水救人的年轻人。因为在这个季节,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
        (5月14日《山东商报》)
  五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瞬间消失了,留给父母、亲人的是无尽的悲痛。可是,让我们耿耿于怀的却是:救人的千钧一发之际,村子里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下水救人的青年人。
  现实的悲情是,在打工思潮的推动下,农村的青壮年少得可怜,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团聚,平时难以觅到他们的踪影。一瞬间失去了五个孩子,对李细秀老人和她的这个大家庭而言,那是致命的打击。或许她的儿子会后悔出去打工,但是,溺童悲剧发生之后,如果让同村的其他人在照顾孩子与外出打工之间做个选择的话,笔者认为,大家会在犹豫片刻之后,还是选择外出打工。毕竟溺童惨剧发生的概率很小,但如果不外出打工,自己的生活将无法继续。
  溺童事件唤不起务工青年的反思,这是一种别样的悲哀。可是,我们无权指责他们,也不能指责他们,现实的无奈就是他们要生存,他们为了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必须去打工,去拼搏。这就是说,尽管发生了溺童事件,但它的影响力非常小,就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波涟漪,很快会散失得无影踪。因此,目前被很多人重视的“青壮年空心村”现象,还是不会有一点改变。
  其实,因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而形成空心村的副作用还很多很多,比如科技种田无法推广,比如老弱妇幼无力参与排险,比如影响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健康发展等等。“青壮年空心村”无法改善,是留给时代的一道社会性难题,也拷问着“城乡统筹”这个发展理念的推行力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