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炳涛 公布火灾事故的详情,既是对逝者与伤者的告慰,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自身公信力的救赎。可以认为,没有真相,就没有教训,那些罹难的同胞就近乎于枉死,公众必定为之心寒,当地官方的形象也会雪上加霜。
6月30日下午4时许,天津蓟县莱德商厦发生火灾。记者7月6日了解到,火灾事故中10名遇难者经过技术手段已全部由家属签字认领。两名住院观察的莱德商厦五楼营业员回忆说,“火灾发生时,五楼营业员加上顾客总共不到20人。” (7月7日《法制晚报》) 一场火灾事故,因官方数据与民间数据的打架而久久不能平息,火情从现实世界一直蔓延到虚拟世界,在长达一周的时间,愈烧愈旺。一方说是死亡10人,另一方竟风传378人罹难,悬殊之大令人咋舌。按说,人们应该相信权威信息,可遗憾的是,官方的惜字如金让人始终难窥事件全貌,倒是网上绘声绘色的描述说得有鼻子有眼。权威声音缺位,杂音必然上位,当地政府的公信岌岌可危。 尽管已有亲历者站出来澄清真相,力证火灾现场人数不多,但检视他们的身份,却发现其言并不足取。譬如营业员说火灾发生时五楼总共不到20人,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司令部战训处处长说先后救出数十人,最终确定10人遇难。虽说言之凿凿,但营业员的饭碗掌控在商厦老板手中,而被传罔顾人命的商厦老板正是遭千夫所指的对象,坦白地说,营业员的话并不可信;消防所言代表着官方口径,正是备受质疑的对象,其话语也苍白得很。 很显然,这些站出来说话的亲历者非但没有打消公众疑虑,反而让疑虑升级。众所周知,凡事不能听信一面之词,拥有发言权的群体越丰富,所陈述的结论才越可信。如果一边倒地只采纳受质疑方的言论,无论他们说得多么天花乱坠,都会被嗤之以鼻。偌大一场火灾,亲历者必定不少,即使在官方数字中也有数十人之多,其中应该有不少顾客,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说话的机会,难道当地不知道公众最想听到他们的声音? 所谓欲盖弥彰,有些事捂得越紧,越显得形迹可疑。蓟县火灾发生一周以来,不但在传统媒体上难寻顾客的声音,就连一些自称目击者的人在网上发的帖子,也被一一删掉。两眼一抹黑下,各种传言、臆测、猜想正在潜滋暗长,可见“灭火”并没有奏效,反倒让舆论之火更加旺盛。 客观地看,大多数人并不相信“378人罹难”的说法,但对“死亡10人”的结论也保持相当的怀疑。6月30日正值周末,莱德商厦系当地最大的商场,而且事发时商厦在做促销活动,前往休闲购物的人比较多。如此情形下发生火灾,场面不敢想象。不止一名目击者声称,商厦老板为防止顾客不结账就逃生,封闭了一楼大门,致使许多被困者无处逃生,其中一部分人从楼上跳下摔伤摔死。还有媒体报道,火情发生后,步行仅需十分钟的消防中队在20多分钟后才赶到,且“由于消火栓水压不够,耽误了一些时间”。倘若一切属实,官方数据实难获信。 公布火灾事故的详情,既是对逝者与伤者的告慰,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更是对自身公信力的救赎。可以认为,没有真相,就没有教训,那些罹难的同胞就近乎于枉死,公众必定为之心寒,当地官方形象也会雪上加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