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折腾了两年投资6000余万元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建设过程却是虎头蛇尾。 (8月23日《新京报》)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地方竞相打造“名人景区”工程,甚至出现好几个地方争抢同一个“名人”的闹剧。孰料当初被当作香饽饽争夺的“名人故里”,如今或因为投资巨大而后续动作乏力,或因为游客缺乏热情而一片荒凉,竟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河南汝南“梁祝故里”景区徒留景观树,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景区只有接待处,类似沦为半吊子工程的“名人景区”并非个例。表面上是由于没有回报造成后续投资乏力、基础设施差难以形成旅游链条等原因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讲是某些地方公共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所致。 许多地方争抢“名人故里”是在“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这本无可厚非。只要在深入调研和科学决策的前提下进行,打造能够为民众谋取福祉的惠民工程,当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某些地方开发“名人景区”的行为不仅难掩“政绩冲动”,而且缺乏前期调研和科学决策,仅仅凭借热血上头的“拍脑袋决策”,就决定建设“名人景区”。 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需要在遵循客观规律和尊重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需要深入调研,进行投资收益分析,扩大公众参与。对于这种罔顾公众利益、仅凭头脑一热做出的决策,需要追求决策责任,不能因为决策者一句“就当缴学费了”而作罢。 如此看来,这些缺乏科学性和公众参与的“名人景区”已经沦为某些地方的“形象工程”,成为为地方涂脂抹粉的工具。只重“面子”不顾“里子”的“名人景区”,外面是金丝绸缎,里面却是败絮。殊不知没有“里子”,“面子”也难以持久。因为缺乏科学性,“面子工程”的“里子”就会暴露无遗,也就树立了耗费公帑的“形象”,于公于私,得不偿失。这就警示我们,公共决策需要增强科学性和公众参与,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审慎进行风险评估,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才能真正获得“外树形象、内惠群众”的双赢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