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争创全国文明城
 
标题导航
别怕百姓“给政府找麻烦”
“有偿社工”可以,雁过拔毛不行
对奖励守法驾驶不必过多非议
中国乳品质量差都是奶源惹的祸?
老人陪同报名是道尴尬风景
2012年08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怕百姓“给政府找麻烦”
徐炳涛



  遮掩三公经费信息无疑是错误的,斥责申请人“给政府找麻烦”更是错上加错。政府部门就该帮公众解决各种麻烦,包括那些“找来的麻烦”。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那些“找来的麻烦”更能体现勤政爱民之心,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誉。
  2012年3月以来,湖南湘潭人廖红波为申请“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起诉多个镇政府,但至今仅有3个镇政府较为完整地提供了相关信息。廖红波称,有官员拒绝公开三公经费并指责他在“给政府找麻烦”,“如果老百姓都来问东问西,政府啥事儿都干不成了”。
            (本报今日A22版)
  有必要重申一个基本观点,申请公开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是公民的合法权利,而非“给政府找麻烦”。以不耐烦和不屑的心态面对公民的合法要求,反映了某些基层政府对自身定位的错误认知,这种心态不可取。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符合“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行政机关应主动公开。三公经费源自每一个纳税人,其使用情况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理所当然属于主动公开的范围。行政机关不主动公开本来便已有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现在有人申请公开居然还态度蛮横地予以拒绝,从道理上全然说不过去。
  遮掩三公经费信息无疑是错误的,斥责申请人“给政府找麻烦”更是错上加错。老百姓有句口头禅——不给政府添麻烦。这句话反映了百姓的善良与淳朴,听起来让人颇为欣慰与感动。但如果变换一个句式,从官员的口中说出“别给政府找麻烦”,话就明显变了味儿,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听起来特别扎耳朵。当前自上而下强调打造服务型政府,公职人员均应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口号,具体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帮公众解决各种麻烦,包括那些“找来的麻烦”。
  从某种意义上讲,解决那些“找来的麻烦”更能体现勤政爱民之心,更易得到广泛赞誉。因为这样做反映了行政机关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百姓诉求的看重,以及对自身权力的珍重。假如官方对找来的大大小小的麻烦都加倍重视,合理的要求帮助化解,不合理的要求耐心说明缘由,未尝不是一个营造良好形象、改善官民关系的良机。反过来讲,对那些“找来的麻烦”不予理睬,甚至板起脸来训斥,则会制造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人难生亲近之心,容易损害政府形象,恶化官民关系。
  更何况,“找来的麻烦”并非都是公众无理纠缠,成心找茬;恰恰相反,大多数都属于行政机关应该做却做得不够好,或者压根儿就没做的分内之事。人们来“找麻烦”正是对这些机关的善意提醒,提醒他们干好自己该干的,别忘了自己究竟因何而存在。
  令人忧虑的是,当前某些行政机关对这一善意提醒相当不耐烦,抱怨百姓“找麻烦”的现象时有发生。譬如2010年3月份,在广州,一辆带有明显标志的质监部门执法用车被弃之路边无人理会。当地市民反映此事后,有媒体记者经过多方查找,最终确认该车属广州质监越秀分局所有。记者采访该局办公室主任时,他竟责问记者:“你想给政府找事吗?”
  善待那些“找来的麻烦”,套用“雪融化了就是春”这个经典句式——麻烦化解了就是民心。当然,仅仅靠讲道理,就算讲得天花乱坠,在某些官员那儿恐怕都是耳旁风,关键在于完善各项制度,让民意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力量,让官员拥有讨好百姓的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