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工魏双恒为8岁儿子办齐入学手续后,郑州建设路三小要求其儿子去测智商,开具医院相关证明才可入学,否则送育智学校就读。魏双恒带着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医院却无法出诊断证明。记者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选择在城市就读,孩子入学时都要经过学校老师的“面试”。 (9月6日《工人日报》) 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工作的城市入学,学校不仅用一些看似简单、实则荒唐的“考题”去为难孩子,而且还要求部分未过关的孩子去医院测智商,并以孩子“智商低”为由,拒绝孩子入学。从表面上看,学校一来是为了保证生源质量,二来是“特别关心”农民工子女;殊不知,给农民工子女测智商,是故意向他们抬高了入学门槛,实际上是对农民工子女的一种隐性歧视。 近来来,由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城市管理者为了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开始接纳他们的子女入城读书。要知道,让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接受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破除户籍制度对他们入学的限制,以居民身份和年龄作为登记入学的依据。事实上,让户籍与学籍脱钩,在政策和制度上已经消除了障碍,也不存在技术问题。关键是,一些城市学校的良心出了问题,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农民工及其子女,因而故意设置一些歧视性门槛,将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 不可否认,受家庭环境、启蒙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相比,在知识储备、应变能力以及智力发育等方面,尚有一定的欠缺,但并不代表他们天生就智商低。 退一步讲,即便是有的农民工子女“智商低”,也不能成为城市学校拒绝他们入学的理由。在美国,政府对非法移民子女一视同仁地提供等同于本国国民的义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孩子上学怎能因为城乡身份的差异而被差别对待? 因此,给农民工子女测智商,不如给城市学校测良心。当今社会始终没能为农村孩子创造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孩子教育本应是一个需要国家和地方强烈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分化的长期存在,问题反而更加突出,这是年轻农民工的一块心病,也是全社会的伤痛。 因此,解决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保证农村孩子能够在城市平等入学,首先应唤醒城市学校的良心,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关爱农民工子女,为孩子们接受平等教育打开公平和方便之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