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双节乐逍遥·游玩
 
标题导航
“华山论刀”,景区乱象靠啥平
汽车排污费,钱能花治污上吗
“挤公交宝典”走红说明了什么
“献血状元”为何被骂神经病
2012年10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献血状元”为何被骂神经病



  □章中林 

  北京小伙子郝伦因献血197次被誉为“献血状元”,也因献血而在求职和择偶时屡屡被拒,陷入困境与无奈。而他,在一次节目中还被嘉宾斥为“神经强迫症”。
        (10月6日《工人日报》)
  一个小伙15年时间累计献血125800毫升,相当于28个成年人的全部血量,这是无私的奉献,他也因此而获得全国无偿献血金奖。他这种爱心的付出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和赞誉才是合理的表达,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八年时间处于失业状态,至今已34岁,竟然没有女孩愿意和他交往。他因为献血被误解,被奚落,只能选择独自面对无奈和彷徨。
  现阶段,各地的血库频频告急,而“献血状元”却被骂作神经病,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就在于人们对于公益事业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坚持在做,可是他们的坚持并没有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和肯定,郝伦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事例。
  另一方面,国家对于献血先进典型的宣传缺少成熟的模式,一般情况下,献血的时候发出号召,而献血之后相应的宣传几乎没有。这样,也使献血者的付出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带动效应。
  第三,国家对于无偿献血典型人物并没有像见义勇为者一样给予创业和求职方面的政策扶持,这样也使公民的献血意识打了一个折扣。无偿献血其实和见义勇为一样,都是在救人于危难,我们政策的制定是不是应该在这方面给予相应的考虑呢?
  “我坚信,好人会有好报的!”郝伦在献血的过程中遭遇了误解和打击之后,依然咬牙坚持着,他的这种精神可佩、可赞。他的这种坚持我们许多人都要汗颜,但是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还需要痛苦地坚守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