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海建
10月15日,教育部网站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为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阶梯”状的标准,比如,孩子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等等。 (本报今日A13版) 一如当年卫生部发布的《老年人跌倒救助指南》,新政一出,板砖齐飞。有骂脑残的,有揣测其卸责居心的,有质疑标准的……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尽管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这“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遗憾的是,舆论仍在自我解读的咆哮中消解着新政的良善取向。 “尽力教会孩子这些”和“不会这些就不达标”显然是两个概念。中国自古有因材施教的说法,个体天性差异悬殊,不能一条尺子量遍所有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即便是辩证法,也认可矛盾的统一性,换言之,孩子再有差异,相近年龄段总有自己的共性特质,于一个时代而言,也应当有近似的“因知因会”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观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不是什么闲得无聊的扯淡建议,而是教育精细化发展的大势所趋。从自发到自觉、从粗放到集约,经济社会走势如此,社会教育自然也不能停滞不前。 抛开漫无边际的诟病,看看新指南中对孩子适应能力的指引:自我保护的能力、应急避险的意识、孝顺父母的观念……哪个不是我们希望孩子能早点养成的呢?最怕的倒不是这些“指南”是高还是低,而是急功近利的幼教或家长,会不会将之视为如高考一样的标准试卷?如果刻板比对,这反而可能成为幼儿的梦魇,正如网络上流传的让千万人感同身受的帖子: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九门功课同步学,不看星座漫画,看到电脑就想骂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每天花10块钱都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他是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 儿童成长标准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攀比附会的一种资本,不过就是时代化的一些指引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