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黄昏恋调查
 
标题导航
百米红地毯隔绝了“地气”
慈善机构遭“零捐助”光呼吁啥用
马后炮式的“全城寻母”难获好评
私闯个人账户银行太过霸道
2012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善机构遭“零捐助”光呼吁啥用



  傅哲 

  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下属分支机构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了解到,自2011年6月30日成立以来,该基金遭遇“零捐助”尴尬,发出千余封邀请函无一回应。有官员表示,希望社会公众不要对公益慈善机构“一棒子打死”,多伸出援助之手,以爱心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蓝天。    (10月21日《贵州都市报》)
  与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面对零捐助时所表现出的无奈与牢骚不同,笔者倒觉得,当慈善机构长时间遭遇零捐助时,恰恰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机会。要知道,以前的慈善机构可不是这样的,每年都会有大笔的捐助出现,这种热情之所以被浇灭,看似起因是郭美美事件,实际上是慈善机构自身管理长期不够透明所致。大家不知道自己所捐出的钱物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所以,一旦出现一些负面事件,顿时让高涨的捐赠热情一落千丈,没人捐款捐物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冷落,也可以说是一种惩罚。
  令人遗憾的是,经历了大的信任危机后,慈善机构似乎依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他们只是在呼吁人们别对待慈善机构一棒子打死,却拿不出任何让人觉得不该一棒子打死的理由,只有那些空的不能再空的官话套话,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与举动。
  人们不是没有捐助的热情,即便在郭美美事件后,面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很多人也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比如小悦悦事件后,很多人都给小悦悦的父母捐款,但这些捐款大都是亲自送上门或者打到账户。这足以说明,在有人遇到困难时,社会并不冷漠,很多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那些困难的人尽早走出困境。
  解铃还须系铃人,人们是否愿意捐助,跟慈善机构自身作为是有很大关系的。每一次捐助遇冷的背后,往往都会有一段让人伤心的慈善往事,比如郭美美事件,比如上海红字会的高额发票等等。如果慈善机构在善款的管理上,能够做到每一分钱都足够透明与干净,每一笔捐款的处理都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何愁没人来奉献爱心呢?反之,就算慈善机构言辞再动人,也难阻零捐助之类尴尬的出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