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背景:10月27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中山大学将于11月底开设超级富豪班。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勇表示,将在11月底开设后EMBA教育,要求报名者是50亿元以上身家的企业掌门人。只招收30人,学期两年。目前已经有人报名。 (本报今日A23版) “富豪班”很富裕,教育很贫瘠□曾金
教育是公共资源,每一位公民都平等享有公正待遇和教育质量。中山大学设“50亿元以上身家”的入学门槛,无疑是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变为牟利私器,是一种畸形的教育观念。用钱作为教育的入场券,更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亵渎,凸显的是教育不公平的存在,教育变成“有钱才行”,最终沦为富豪们的专属特权。 “富豪班”的另一面是教育的贫瘠,以财富身家作为衡量入学标准的教育显得格外“贫血”。教育公平,说到底,就是“有教无类”,即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与之前报道的“富二代班”一样,“富豪班”无疑是它的升级版,打着市场化的幌子的教育媚富,谋取私利的可能令人浮想联翩。 教育不能有势利眼,带着对金钱的迷恋作为出发点,最终只会与教育愈行愈远,偏离最初的轨道。迷失在金钱的陷阱之中,办学宗旨成了网民所言的“只要交钱,不用学习,就发文凭。”实际上,50亿元以上身家的企业掌门人哪有时间上课,大多时间都在公司管理上,EMBA的含金量亦值得怀疑。 环视当下的高等教育,大学学堂成为教育利益最厚重的一块宝地。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以大兴土木建校园、设置花样百出的班级笼络钱财,各种伎俩背后也让高校声誉大打折扣,大学毕业生也同样备受社会怀疑。所以,每一出闹剧背后最终受伤者都是学生,故此,高校更应谨记“不自重者必自辱之”,坚守其最初的教育初衷。 教育公平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教育部门应当加以监督,在“有学上”的前提之下“上好学”,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有序的发展。严惩“钱学交易”式的教育腐败,确保教育的含金量,才能赢得社会口碑,不在精神上“贫困”。“富豪班”究竟念的是什么经?希望是真正有助于企业发展的财富经,而非高校一己之私的“财富经”。
开设“富豪班”,不必大惊小怪 □林萧 这年头,富豪随处可见,为富豪“量身定做”的各类事物也层出不穷,比如一些高尔夫球场、高端私人会所等等,准入门槛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确实非一般人能消受得起。因为有了诸多富豪专设场所,开设“富豪班”也并非什么稀奇事,并不值得让人大惊小怪。 然而,即将开设的“富豪班”却遭受到舆论的一片指责,有称教育的失败,有称教育“傍大款”,还有称是社会的悲哀,总而言之大有“集体声讨”之势。中山大学开设“富豪班”或许只是迎合了某些超级富豪的需求,严格上说与中国教育无关,也代表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反过来说,整个中国教育都称不上多么成功,又何必苛求某些大学的一些做法,也许“富豪班”真的培养出一两名企业领袖或风云人物也未可知。 至于有人质疑谁有资格担任“富豪班”的教师,其实也大可不必担忧,虽然说“超级富豪”们身家50亿元以上,“富豪班”教师有可能身家500万元都不到,这些也不应成为不能开设“富豪班”的理由。 “富豪班”之所以让人耿耿于怀,也许更多的是“红眼病”作祟,其中不乏仇富心态与理想主义者,须知“富豪班”不过招收30名学员,属于大学开设的一门“小灶”,完全采取自愿原则,没钱人和不够档次者对其一笑而过即可,不必对其上纲上线,更没必要对其嗤之以鼻、落井下石。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目前“富豪班”还没开设,“轰炸”声就响成一片,如此“一票否决”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不妨宽容看待,以观后效。在经济时代,大学开设“富豪班”未必一无是处,须知中国缺少的不是富豪而是优秀企业家和商界领袖。教育需要创新,谁说“富豪班”就一定是教育的失败?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所有学校都循规蹈矩“清一色”教学,这样的教育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