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吉伟德 他骑车撞倒了一位老人。“你走吧小伙子,我没事。”老人说。而他坚持将老人送到医院。老人被查出颅内出血,他一直守护在身旁。为了救治老人,他变卖家中所有。他自责,不安,不愿动用大家的捐款。他说,自己的祸自己担。他叫王冬,一位从贵州农村到成都的打工者。 (11月21日《人民日报》) 撞人后,当事者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远去,而是坚持留了下来并将老人送到医院;在老人数度劝其离开的情况下,撞人者依然不离不弃,始终将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更难得的是,即便在外界捐助的情况下,他依然始终坚持“独立支撑”,变卖家中的一切也不轻易动用外界的捐款,这是因为,他想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而不是将这种责任转嫁给别人。 如果说他把老人送到医院,并千方百计筹资救治是责任的一种境界,那么他后面的变卖家产也不轻易动用捐款,则是责任的另一种高度。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达到第一层次就已经很难了。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撞人后逃逸,造成被撞者因为救治不力而残疾,甚至死亡的案例,即便有驾驶逃逸之罪的高压,也依然无法让一些人的基本责任回归、良心发现。虽然有的人能够做到不逃跑,也能把被撞者送到医院救治,却在困难面前退却下来,在没有尝试的情况下就束手无策,更遑论有变卖家产的担当,以及“不动捐款”的境界。 在处境上,撞人者是可怜的,但在道德上,其是值得尊敬的。正是这种可怜上的同情,道德上的尊敬,才使其获得了外界的认同,以及道德的扶助。虽然,这种责任源于民间,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善举汇聚,既是一种道德扶助,又是一种道德期盼。因为,社会道德与正义,需要在这样的传递中去感受温暖、品尝真味、检验成色。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帮助与关爱,其首先要敬畏规则、遵守道德,才能激发价值上的认同,以及道德上的支援。 变卖家产救治被撞老人契合了社会道义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此的高度期盼与认同。故而,这样的底线坚守令人欣慰,也令人感动。自然,对于这样的道德标本,我们应当加倍呵护,除了社会的参与之外,对于处于经济困境中的人,相关机构、政府部门也应当有所呼应,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姿态,一种善意的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