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敬涛 你有存款吗?你家的人均存款过万了吗?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最新的统计数字是,作为全球储蓄率位居前列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储蓄率超过50%,储蓄余额破18万亿,人均过万。这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国内消费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11月21日《人民日报》) 有钱,却舍不得花,这其中必有蹊跷。那么,国人做“守财奴”的后顾之忧到底在哪里呢? 用民生最流行、最朴素的回答就是:留点钱买房子、看病、供孩子读书。这种居民基本层面成本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意愿,影响和制约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的欲望。 超越这种感同身受的微观层面。从一个宏观的视野看,国人甘愿做“守财奴”的根本在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匀,导致民生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使居民消费也随之出现了“自我保障性后移”,进而导致了“全民储蓄”。 我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过低,国家仍缺乏兜底儿的东西。公共产品投入严重匮乏,那老百姓哪里还敢轻易花钱、轻易去消费呢? 无论是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视角看,还是从实现国民幸福与自由的社会发展视角来解读,中国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从“全民储蓄”向“消费社会”转变,都是一种必然。但只有公共管理部门首先舍得花钱,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这些实际问题,能够真正具备了“消费社会”要求的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才能打开国人的“心结”,才能消除公众的后顾之忧,人们也才敢真正放心大胆地汇入全球消费主义的大潮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