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表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有利于利用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的资金、科技和装备投入,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 (2月15日新华社) 据媒体报道,有老农被问“最缺什么”,老农说“最缺青年人”。这句话既道出了老农内心的纠结,家里“空巢”,也道出当下农村的现实——农村“空心”,经济“空壳”。为什么?因为资本都在城里,资本没有下乡,农民继续留在乡里挣不到钱,生活在乡里看不到发展前途,只好逃离乡村外出打工,比种几亩地的收入要高。由此可见,“资本下乡”不但正当其时,也说到了老农的心坎儿上,更是农村发展的契机。 那么资本下乡可以派上什么用场呢?当然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建设现代农业。比如建设“家庭农庄”就是资本下乡的一个好出处。而且,建设“家庭农庄”也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是中央鼓励发展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建立“家庭农庄”,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适宜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业,建成休闲式现代农庄,实现城乡互动,增进城乡互补。 资本下乡了,农民的土地派上大用场了,不但农民的几亩薄地会空前增收,而且乡里村里也会重新活跃起来了,农村将重新焕发生机,农村有了吸引力,部分农民工则会返乡,在广阔的农村天地辛勤劳作,农村“三空”——“空心、空巢、空壳”现象会得到很大的缓解,农村不再“最缺青年人”;很多留守儿童将迎回爸爸妈妈,7岁留守女孩照顾5岁弟弟的现象或许不再发生。可见,资本下乡将激活一池春水,资本下乡是农村人的福音,农民求之不得。 但是,如何把理想变成现实?资本下乡是资本与土地、与农民合作,开发农村,而不是资本向农村的一次进军和到农村攻城略地,掠夺农民,把农民的生活、生存、发展进一步逼仄。这需要防止资本“颠倒主次”,防止资本把土地夺过来之后,把农民赶到更偏远的角落里。还需要从政策和制度上遏制资本在农村圈地开发小产权房,建起富人的“农庄豪宅”,逼仄农民。 总之,需要制度给力,确保在资本下乡过程中,农民在利益分配中不吃亏。比如,资本下乡,要确保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能够合理而顺利地实现“保底收购”;要保证农民的权益不断增值,并通过股份分红和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资本下乡带来的社会财富蛋糕,实现农民与资本双赢,方才皆大欢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