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快乐旅游
 
标题导航
炫耀压岁钱挨围殴,怪谁
主动报告有用还要监管干啥□雷泓霈 
供养失独老人更需人文关怀
义卖收假币童真伤不起□贾志勇 
2013年02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炫耀压岁钱挨围殴,怪谁



    □本报评论员 李帆 
  红包的差别映出地位差距,在这种错位的价值权衡标准下,自叹不如、恼羞成怒的孩子难免会用拳打脚踢来找回被践踏的“尊严”。成人越来越注重金钱和物质利益,人际关系的衡量标准也越来越物化,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们眼中看到的只有不劳而获的横财。
  10岁的小军家住河北石家庄市裕华区,春节期间随父母回邢台某村的姥姥家拜年。拜年时,小军收到姥姥、姥爷,舅舅、小姨等总共4000多元的红包。他甚是高兴,拿着压岁钱在超市购物时跟同龄孩子炫富,招致几名同龄孩子的殴打。       (本报今日A15版)
  压岁钱“技压群雄”本可喜可贺,却意外招来一通围殴,这场看似只是一场孩子们的小打小闹,但却折射出红包变了味的大问题,值得深思。
  小军的炫耀之所以挑动了同龄孩子的敏感神经,并不在于“穷人”仇视他人有多富,而在于宣泄自身望尘莫及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心中早已心照不宣:红包多少是家境和地位的象征。红包的差别映出地位差距,在这种错位的价值权衡标准下,自叹不如、恼羞成怒的孩子难免会用拳打脚踢来找回被践踏的“尊严”。
  不过在笔者看来,挨打的小军抑或打人的孩子都是无辜的受害者,而其罪魁祸首还在于打乱规则的成人们。压岁钱本寄托着长辈的祝福,正所谓“钱不在多,有心则诚”,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压岁钱逐渐膨胀,巨额红包已数见不鲜,而最原始的精神寄托似乎早已被忘却,压岁钱成了炫耀财富和“收买”人心的面子工程。
  成人越来越注重金钱和物质利益,人际关系的衡量标准也越来越物化,甚至异化,因此,变了味的红包缘于受到过于现实主义的“物化文化”冲击,导致精神和文化的迷失,一心向“钱”看了。
  在这场成人间的人际游戏中,孩子只是被动接受的看客,而且潜移默化之下,成人的虚荣心侵入孩子的内心,孩子们的眼中已看不清祝福的心愿,看到的只有账面上的收入和不劳而获的横财。至此,传承已久的压岁钱变了味,红包内充斥着市侩的铜臭味,而非美好祝愿的温情。这样的红包害人害己,不要也罢。
  因此,压岁钱不是衡量关系和心意的介质,并非多多益善,更需适可而止。成人不该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或者死要面子,而对孩子一掷千金。殊不知,被虚荣心笼罩的压岁钱更像一个炸弹,威胁着每一个对金钱几乎没有免疫力的幼小心灵,小军挨打不正是“炫富”点燃“仇富”的恶果吗?
  压岁钱需要远离成人的虚荣和面子,更应该远离贫富的攀比心态,以祝福的诚意塞满红包,这才是压岁钱的本意所在。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