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江苏苏州的质监部门对从市场上随机抽样的炒瓜子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七种瓜子均检出主要来自明矾的铝含量。据介绍,为使瓜子不易受潮变软、保持好口感,一些不法商贩在制作炒瓜子时会添加明矾,而明矾中的铝被人体大量吸收后很难排出,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导致记忆力衰退,严重的还会引起脑萎缩、痴呆等症状。 (本报今日A15版) 苏州有关部门从七种瓜子中检测出含有金属铝,更像是一个“巧合”的或说是一个“碰到死老鼠”的结果。按照我国相关食品标准,“明矾和滑石粉目前并不在国家标准对坚果和籽类食品的检测项目之列。”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不容乐观的食品安全形势,检测标准如何能尽快跟上时代步伐呢?客观而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不可能包罗万象,总体上总是滞后于“造假水平”。 理论上,在查处和治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上,多属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状,然而,在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和频繁发生的“新的危害源”面前,相关部门不能仅仅被动应付。虽然检测标准无法穷尽和预防一切,但出现一起问题、堵住一个问题,出现一起造假,立马增加一项检测指标总该能做到。譬如上述“铝瓜子”事件,对于大量使用明矾炒瓜子现象,难道不应该在“铝瓜子”出现之后,第一时间补上“铝检测”的补丁吗? 另一方面,曝光之后才重视、才纳入检测标准的工作方法,终究不是一种最科学和危害最小的方法。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在民间存在多年,公众早已知道是公开的秘密,一些小作坊、黑加工点惯用的方式,也早在网上传遍了,监管部门只要稍稍主动些,多一些和早一些“排查摸点”、更多些畅通的举报渠道,是可以基本上或完全可以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的。 总之,“铝瓜子”事件是对食品监管部门一次深刻警醒,不仅检测坚果和籽类食品的标准亟待“扩容”,监管和检测模式也应该尽快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