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女硕士的抱怨有几分可怜之处,只是在笔者看来,“只比薪、不比辛”有失偏颇。女硕士片面放大了农民工的“成绩”,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辛酸。若对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哪怕有一丝的调查了解,便不会发出这样的无病呻吟。 “年薪5万元,低于农民伯伯,叫我这个中文硕士情何以堪。”3月1日,一则帖子引起众人争论。网友“luoyueyifeng”在江西南昌一家国企工作,目前年薪为5万元,苦闷的她向众人求解:收入不及农民工,是继续留在国企,还是跳槽? (3月1日《武汉晚报》) 衣食无忧的女硕士与含辛茹苦的农民工,本不具丝毫可比性,但就有这么一位集硕士、国企、白领三重光环于一身的女员工,甘愿向农民工“俯首称臣”,还摆出一副战败者的姿态,自嘲之余,抱怨不公的弦外之音显而易见。 女硕士之所以心有不甘,无非是学历与收入成正比的观念在作祟。长期以来,读书越多、学历越高就意味着工作越好、收入越多的逻辑,成了无数家长望子成龙的指导理念,也是莘莘学子不惜一切奋战学海的动力源泉。寒窗苦读十几载后,却发现根深蒂固的观念与残酷的现实大相径庭,女硕士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 如此看来,女硕士的抱怨倒有几分可怜之处。只是在笔者看来,“只比薪、不比辛”有失偏颇。女硕士片面放大了农民工的“成绩”,却忽略了他们背后的辛酸。一者,农民工的收入真的很高吗?250元的日工资看似高得有些让人望尘莫及,但仔细算来,并非高不可攀。按照白领的双休日工作制计算,农民工的月收入仅有5000余元而已,若再去除法定节假日带来的“损失”,与年薪5万元的女硕士已相差无几,少了“三险一金”、年终奖等隐性员工福利,更让他们的收入大打折扣。 再者,女硕士的劳动价值一定比农民工高吗?农民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工作在太阳下,浸泡在汗水中,透支生命与健康,成就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四通八达的公路,他们付出的艰辛,显然不是待在空调房里的女硕士能相提并论的。 更重要的是,农民工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女硕士对他们内心的酸楚是否有所感触?迎着众人异样的眼光,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高高的塔吊讨要血汗钱,好心让座却被人嫌脏,甚至自己的子女都会被人歧视,如此尴尬的境遇,是值得女硕士羡慕的吗?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农民工“比惨”的女硕士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若对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哪怕有一丝的调查了解,便不会发出这样的无病呻吟。因此,“女硕士不如农民工”的结论,是畸形的劳动价值权衡标准,更是对农民工境遇的认知错误,出言不逊的女硕士真该为之感到脸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