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日,贵州贵阳的哥徐师傅因无法找给乘客1元钱,双方僵持下。无奈之下,的哥只有免了乘客的10元打车费。形成对比的是,一辆公交车司机与两名乘客因是否少投币1元钱发生扯皮,司机甚至将车停靠路边与乘客争吵,导致40余名乘客被迫看了10多分钟的“闹剧”。 (3月8日《贵阳晚报》) 或许生活当中还有更多的“一元纠纷”例子。那么这到底说明什么呢?窃以为,这既不关为人,也不关个性,而是折射一种价值碰撞。 不论是乘客、的哥,还是公交司机,都在坚持一种价值理念:哪怕是仅仅只有1元钱的利益,都是一种权利,不能退让。对于打的乘客而言,打的该付9元,毫不含糊,但的哥该找1元,绝不退让。对于乘公交的乘客而言,姑且排除不诚信的可能,反正自己已经投币,不因为司机说没有投币,就要再投一次币,这不是1元钱的问题,而是事关自己的诚信和人品问题,如果再投币,就承认自己没有投币,人品遭受质疑,为了守住人品清白,绝不再投一次币。但对公交司机而言,假设他确实没有看到乘客投币,则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也没有错。 对前一个“一元纠纷”,二者僵持的是利益,也是权利;对后一“一元纠纷”,二者僵持的是坚持原则和保护诚信底色。这里,权利、坚持原则和坚守诚信三者之间碰头了,而且互不相让,但是这里没有对错之分,作为当事人,谁也不能批评谁、谁也不能指责谁,作为旁观者,也不便下结论。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有一方作出让步,或者双方都作出让步,双方达成和解,或者第三方牺牲一点利益,从中调解。 事实上,不论是谁的坚持,都是坚持一种价值观,这也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折射公民意志的成长: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绝不轻易妥协退让,更不是以一种权利压倒另一种权利。这种公民权利精神的成长,助于维护全社公民的权益,有助于各种利益平行发展,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看待“一元纠纷”,不必过于唏嘘,指责其斤斤计较。因为,争执的金额虽然微乎其微,但是,这种争取和保护合法权益的精神值得尊重。 这就像有的人打1元钱的官司一样,其意义不在于诉讼标的的多少,而在于坚持一种法制精神,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这样看待“一元纠纷”,就会心平气和、感觉能够理解了,否则,还会误读“一元纠纷”的真正含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