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情妇充当反腐主力军,无疑给了现有举报监管体系一记响亮的耳光。情妇反腐固然效果显著,仅靠几个“觉醒”的情妇难以斩草除根,千万不能因为几个典型的情妇反腐案例就视其为反腐主力军,唯有加强行政监管、法律制约、疏通群众举报之渠,才是长远之计。
近日,南网、奥一网网络问政平台上出现一封热帖。帖子称:湛江市徐闻县一位杨姓副县长因抛弃包养多年的情妇,遭到6名女子的殴打报复。记者联系上网帖所指的当事副县长,其否认了网帖反映的情况。据了解,湛江市纪委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本报今日A21版) 从“不雅视频”的雷政富到“离婚承诺书”的单增德,在反腐阵地上,情妇屡建“奇功”。如今,副县长的情妇一出手,当地纪委便介入调查。她们让民众震惊之余不禁想问:难道反腐真的只能靠情妇了吗? 从曝光到落马,仅用了63个小时,雷政富便应声倒下,效率之高创造了反腐史的一个奇迹。其实不只是效率高,情妇反腐的准度之高同样让人瞠目结舌,几乎“弹无虚发”。她们之所以如此神通广大,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官员+桃色新闻”的组合足以吸引每个人的眼球,当民众的注意力聚焦到同一个敏感事件,监管部门自然无法偏安一隅。随后便是迅速表态、立刻调查、严肃处理、马上公布,一个个腐败官员便应声倒下。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寄希望于情妇们反目成仇,这或许也是民众在面对腐败官员的一种无奈的讥讽吧。 情妇反腐大行其道,或许值得庆幸,但我们应该深刻反思的是:官员贪腐问题不是情妇的个人利害问题,而是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问题,行政监管和群众举报的常规手段为何失灵? 首先,行政监管已习惯性后知后觉、反应迟钝。在一起起桃色事件中,情妇似乎成了当地监管部门打入腐败官员的“间谍”,尾随情妇曝光的监管人员大有人在。在平时的监管过程中,他们究竟为何没有发现问题?如若“乖顺”的情妇一辈子守口如瓶,我们是否都无法查处这些问题官员呢? 其次,群众监督之渠形同虚设。一方面,从以往经验来看,在证据不足、当事人否认等万能借口的保护下,群众举报多不了了之,渐渐淡出民众的视线,难以激起一片涟漪。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区打击报复事件的震慑下,举报俨然成了“有害无益”之举。 情妇充当反腐主力军,无疑给了现有举报监管体系一记响亮的耳光。现有法律对腐败官员起不了惩治作用,尊严何在?情妇反腐固然效果显著,但仅靠几个“觉醒”的情妇难以斩草除根,千万不能因为几个典型的情妇反腐案例就视其为反腐主力军,唯有加强行政监管、法律制约、疏通群众举报之渠,才是长远之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