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帆 “不要互相伤害”的规劝,看似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但威胁、恐吓之意让人不寒而栗。如果副市长的房子来得名正言顺,伤害之说无从谈起。因此,副市长的恐吓,道出了不打自招的心虚。当地纪检部门决不能只核实房产,更要疏通被侵蚀的民众监督之渠。
日前,河北省霸州市环保局内部员工举报,霸州市副市长韩清华一家有9套房产。记者就其中6套与韩清华核实。在采访中,韩清华多次询问记者是否有录音,并表示“你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咱们都不要互相伤害”。 (本报今日A25版) “不要互相伤害”的规劝,看似是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让年轻的记者“受益匪浅”,但仔细品来,其中威胁、恐吓之意让人不寒而栗。 面对举报和采访,这位副市长显得从容不迫,不厌其烦地解释房子来源之余,还不忘处心积虑地为记者出谋划策,亲切感、敬畏感油然而生。但拨开遮掩人心的迷雾,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副市长的醉翁之意不在于保护,而在于伤害。从字面上来看,如果记者执意采访报道,或许会让副市长的某些“劣迹”见之报端,令其蒙受经济损失,甚至影响仕途,深受其“害”,但这只是望文生义而已,其背后的潜台词才是重中之重。“互相伤害”的言下之意:如果我受到伤害,你的路也不会好走。不难看出,对于记者的穷追猛打,副市长怀恨在心,恐怕不会善罢甘休,自己手中的权力将成为伤害记者的“大棒”。 不可一世的表态听似震慑人心,但却营造了让人浮想联翩的空间,在笔者看来,恰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如果房子果真来得名正言顺,记者的采访可让谣言望而却步,还副市长以清白之躯,伤害之说无从谈起。除非这位副市长身后“有鬼”,记者的曝光将把他的“罪行”推向公众的目光之下,步入“房姐”“房爷”的后尘可能成为他受到的伤害。因此,副市长的恐吓,也道出了不打自招的心虚。 而在事件背后,更让人担忧的是,副市长“伤害”记者并非耸人听闻,“雷政富事件”的举报人就曾到收到死亡威胁的短信。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材料显示,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 无论是举报人还是记者,只不过在行使监督权利而已,本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得到的却是威胁恐吓,说到底,此乃民众监督之渠不畅带来的恶果。在这位副市长的“不要互相伤害”的言论下,贪腐之嫌越来越重,对于当地纪检部门而言,决不能只在核实房产上做表面文章,因为深受其害的,更是被侵蚀的民众监督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