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记录五一
 
标题导航
赌气式献爱心总比炫富强
“国产奶粉优于进口”凭啥让人信□李冰洁 
“国际不打小孩日”别只是个童话□黄齐超 
解“凤凰”困局仍需广纳民意□新华社记者 刘良恒 明星 
2013年05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不打小孩日”别只是个童话□黄齐超 



  有趣的节日——“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发源于美国的节日,很多家长表示头一次听说,孩子们则称“这一天要告诉爸妈,无论自己怎么疯,都不许打人。”“不许打小孩?谁设立的?”听到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孩子已经上3年级的市民徐先生连连发问。       (4月30日《南方日报》)
  再有一个月,就到了六一儿童节。这时候,冷不丁地冒出一个“不打小孩日”,真令不少家长诧异。但是,这个近乎玩笑的节日,确确实实地在美国存在了十多年。当这个洋节日受到中国孩子热捧的时候,却在不少家长那里遭受了冷遇——孩子不打怎么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再说,打是亲骂是爱嘛,好孩子是打出来的。
  长期沉浸在“棍棒教育”理念下的国人,虽然对以往的家庭暴力有所反思,但是,对“不打小孩日”所倡导的反体罚、尊重儿童人权的观念,还是表现出了诧异的神情,甚至视为不可理喻的荒诞。父母对学校体罚孩子耿耿于怀,却对自己体罚孩子的行为,看成是理所当然,这当然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那么,该不该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或者是其他变相的体罚?这不应当是成为困扰中国家庭的问题。
  中国人习惯上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和私有财产,打孩子也就成了合情合理的家务事。其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中明确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作为缔约国,中国虽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规刻意强调了孩子的受教育权,对于孩子的家庭保护意识,没有刻意强调。当然,中国父母对孩子打骂、侮辱的恶劣行为,也并没因而有明显的减弱。
  有人用“打孩子是爱孩子和教育孩子”来搪塞家暴,这是荒唐的。“狼爸虎妈”的成功,只能说是一个偶然。恶劣的棍棒教育留下的阴影,怕是一生也难以消除,纵然成功,又有何意义?父母应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这不是口号,而应当是一种共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逐步沉淀为慎独情操。唯有如此,中国的父母才能不诧异于“不打小孩日”,才能逐渐接受“不打小孩日”,才能对这个有意义的洋节日热捧。
  “国际不打小孩日”只是一个开端,而改变教育观念,依赖一个鲜少耳闻也并不认同的节日,恐怕还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