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莫道监管乏力,只因身染铜臭
权力“互掐”不该止于免职处理
市场显失公平催生出就业骗局
女孩穿日军装庆生谴责后该反思教育
2013年05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场显失公平催生出就业骗局



    陈广江 

  花20万元就能进银行、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500名大学生信以为真,纷纷掏钱。在山西太原,一个以为大学生找工作为名实行诈骗的团伙,4年来骗得金额近9000万元。目前,该犯罪团伙的主要成员已被警方抓获。
            (5月19日新华社)
  500名大学生深陷“就业骗局”,是“最难就业年”的一个灰暗注脚。今年699万毕业生创历史最高,如果算上往届待业大学生,这一数字还将更高。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造就了名副其实的“最难就业年”。
  大学生就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蛋糕有限,而分食者众,不法分子“趁火打劫”并不奇怪,但这样一个团伙为何能够四年来屡屡诈骗成功?其中固然有诈骗组织严密、手法高明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诈骗团伙摸清了大学生及其家长迫切的“铁饭碗”之梦,而在“萝卜招聘”泛滥、规则失守的就业语境下,大学生及其家长是就业潜规则的使用者,也是受害者。“金饭碗”的梦碎了,真假白银打了水漂儿,更耽搁了宝贵的时间,让人情何以堪?
  一些学生、家长迷信走后门、托关系,热衷于使用社会潜规则,除了对社会环境的错误认识外,不断曝出的暗箱操作等就业市场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无疑起到了误导作用。在就业“凭关系铺路”、“靠钱买路”成为共识的情况下,政府发几个文件、处理一批“萝卜招聘”,难以改变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就业观念。此案中的诈骗团伙开始也是做正规业务的,正是家长的花钱找工作的“需求”才刺激了诈骗动机,但一味指责学生和家长的侥幸心理是不公平的,现在的招工体制远远未到公开透明的程度。
  “最难就业年”谨防“就业骗局”,相关部门要拿出积极的作为,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大学生及其家长。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就业市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政府无疑具有更大的责任。至少,在机关事业单位及过期招考招聘中,要让每一个毕业生都权利均等、机会均等,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