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别把儿童权益葬送在作秀场
脑残式回复无异于自损公信力□贾春强 
宽容是对艺术媚俗的最好回应□新华社记者 刘旸 郭圻 
井盖频频“吞人”“城市良心”何在□吕好玫 
2013年06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把儿童权益葬送在作秀场



□本报评论员 李帆 
  虽然只是一个货车载运学生的小节,但我们不可忽视其背后儿童权益丧失的本质。设立儿童节的本意在于提醒各国政府、社会保障儿童的各项权益,但这一初衷早已被某些人抛之脑后。在这个节日,该狂欢的是孩子们,而政府、社会、学校及家长,该做的恐怕是反思。

  5月30日晚,有网友称,在甘肃宁县街上发现一辆满载小学生的货车,并对此举提出质疑。对此,宁县公安局回应称,网帖所反映的事情确实存在,货车临时被校方要求接送参加儿童节汇演的师生。(6月1日《南方都市报》)
  说起六一儿童节,每个孩子本该笑容灿烂,可在甘肃省宁县早胜镇院子小学的十余名孩子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只有心痛。虽然只是一个货车载运学生的小节,但我们不可忽视其背后儿童权益丧失的本质。
  其实,儿童节成了“儿痛节”并非该小学的“专利”。洛阳千名小学生冒雨演出,只为博领导莞尔一笑;河南栾川小学生化妆到凌晨3时,只为争取所谓的“学校荣誉”。学校和领导喧宾夺主成了节日的主角,而孩子们却沦为狂欢和邀功的道具,老师只看到了他们在台上时的天真笑容,却对其台下的叫苦连天视而不见,只为达到教育功利目的,而将成人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
  设立儿童节的本意在于提醒各国政府、社会保障儿童的各项权益,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但从坐在货车后斗的孩子身上,连基本的安全健康权益都被无情地剥夺,改善生活环境又从何谈起?在这样的节日里,一心只顾狂欢的学校,反思的初衷早已被某些人抛之脑后。
  难道是学校工作已近乎完美而无需反思?20天8起校园性侵案,不少学生及家长已人心惶惶;校车事故频发,孩子死于车轮下的悲剧屡见报端;虐童事件屡禁不止,儿童成了缺德幼师的泄愤工具。诸如此类侵犯儿童权益的行为,宁县早胜镇院子小学都防患于未然了吗?恐怕他们不仅没有反思之意,反而只剩任意践踏之嫌。
  在这个节日,该狂欢的是孩子们,而政府、社会、学校及家长,该做的恐怕是反思。在侵权案件后看到当下儿童权益保护存在的严重不足,及时亡羊补牢,让儿童更好地免于贫困与恐惧、免于身体和精神上的暴力伤害,才是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一方面,要倾听孩子“沉没的声音”,尊重儿童的利益诉求,促进儿童权益保障从形式关切走向实质普惠。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唯有此,祖国的花朵才能开得更加灿烂。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