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容是对艺术媚俗的最好回应□新华社记者 刘旸 郭圻 |
|
|
“中学生接吻”雕塑惊现漳州公园,“莫言、干露露、陈光标”裸体雕塑现身厦门大学。逆传统、大尺度的艺术创作接二连三挑战公众的承受能力。 (6月1日新华社) 是传播者借机炒作,吸引眼球?还是创作者自我炒作,赚取关注?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争议本身或许很正常,关键是以怎样的眼光评价和看待艺术。 无论是传播者借势炒作,还是艺术家自我炒作,所利用的都是对艺术一种强化约束的刻板印象;所迎合的是一些人心底隐秘的审美趣味。如果观众能够剔除施加在艺术创作上的苛刻道德禁忌,如果大家能够宽容地对待艺术创作上的争议,那么媚俗炒作将会失去不少市场。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艺术品在没有经过受众解读时就是半成品。所以,受众的理解对艺术创作者和传播者来说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艺术家和媒介对此有没有炒作空间。在“莫言、干露露、陈光标”的裸体雕塑面前,如果只有“淫者见淫”,就看不出这三位名人在剖析人类灵魂、展现金钱关系和高调行为方式上的“毫不遮掩”。在道学家看来,穿着校服接吻的中学生不成体统,却看不到更深层次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在一味批评这些艺术创作者的同时,是否应该深入思考一下艺术家的用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在小说《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里写道,“恨某人时,我们所恨的其实是他跟自己的相像之处。” 对于真正严肃的艺术,如果人们一时无法认同或欣赏,或许可以先给予一定宽容。整个艺术史就是一部处处存在争议的历史。是精品还是糟粕,时间最终会证明。 炒作的空间来自何处?无非“所恨之人与自己的相像之处”。对艺术创作的宽容,既是对艺术家严肃创作的支持,也是对恶俗窥私式炒作的最好回应。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内心是否应保持一份高尚和纯洁?哲学家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不是自己的声音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