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王首荣 为了能够顺利进考场,那些曾经镶过金属牙齿、体内手术留下钢钉、钢板的考生,正忙着去医院开具证明。如果想作弊,这些证明就不会造假吗?单凭一个检测仪去追求考试公平,未免对一个机器赋予了太大的责任,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能让“滴滴”声“消音”的办法,作弊岂是一部机器能挡。 文胸要换成背心,裤子穿松紧带儿的,鞋子最好是一次成型的塑料凉拖……这是吉林省一位高三班主任近日给学生们总结出的高考“穿衣宝典”。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吉林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的高考“无声入场”要求,任何带有金属物质、会引起安检仪器“滴滴”响的物品,都会成为考生进场的拦路虎。只要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 (本报今日A23版) 只要考试就会有所谓的“宝典”,考研、高考的“宝典”历来都是五花八门的,但“穿衣宝典”还是头次听说,不但新鲜而且仔细一琢磨,这群老师和考生该是多么无奈——“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本来就在人生中有着转折性意义,再遇上“史上最严”高考安检,一不小心,只需“滴滴”声一响,所有的准备和心血都白费了,难怪如此重视和应对。在笔者看来,这所谓的“史上最严”高考安检,能不能“史上最公平”不敢说,但“史上最紧张”是当之无愧的。 “男女考生分别列队,接受老师的仔细‘排查’:耳朵、头顶、脖子、前胸、后背、腰、四肢……通过安检的衣服,会被贴上‘合格’二字,成为他们真正高考时的战袍。”这是吉林省某高中高三学生的写照。笔者听着都紧张,可想而知那些孩子的内心得多紧张。如此看来,笔者该庆幸在十多年前,科技还不够发达,也没有如此严格的高考安检,因为那一年是两支钢笔、一块手表陪笔者度过高考全程,而倘若是现在,恐怕连考场也进不去了;也幸好是只有吉林一个省如此大胆尝试,否则如笔者这般过安检听到“滴滴”声就紧张的人,恐怕要得考前恐惧症了。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看到这则报道应该都会有这样“幸好”的感慨,而这种感慨恰恰印证了所谓的“史上最严”高考安检带来的是“史上最紧张”,让人不禁想问“有必要非得如此吗?” 纵观历年高考作弊的案例,高科技手段的确越来越多,防不胜防,但使用这些作弊手段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与当地教育系统及监考人员相关的舞弊、替考及冒名顶替,这是在考场之外更需要“安检”的,也是再高级的安检仪器都检测不出来的。考生的自尊被一层层地剥掉不得不“裸考”时,谁又能给那些见不得光的暗箱操作做个“安检”? 这套“史上最严”安检与其说是为了让考试更公平,不如说是一次本末倒置的失败尝试。为了能够顺利进考场,那些曾经镶过金属牙齿、体内手术留下钢钉、钢板的考生,正忙着去医院开具证明。如果想作弊,这些证明就不会造假吗?单凭一个检测仪去追求考试公平,未免对一个机器赋予了太大的责任,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能让“滴滴”声“消音”的办法,作弊岂是一部机器能挡。 既是如此,不妨还考生一份信任和自尊,让他们在自如的环境中完成人生洗礼。高考转眼即至,“史上最严”高考安检作罢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只能祈祷“滴滴”声少响两声,只是倘若届时响声太多,不知谁该对这些“不公平”负责。
|
|